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屬靈導引迷思三解


黃佩芳



1998年夏天,我在一個很偶然的情況下,經驗了人生首次的屬靈導引,從此便跟屬靈導引結下了不解緣。正如克雷普斯在今期〈神聖的意外〉一文指出,神往往在意料之外當中介入我們的生命,帶給我們人生深遠的影響。那次「意外」的導引,不但成為我處理當時牧職困境的轉捩點,更引導我邁向人生與事奉的新里程。我因著那次「意外」而開始接觸屬靈導引及靈修學,並產生了濃厚興趣,繼而開展了相關的研習與事奉。

這些年間的學習、作受導者及導師的經驗,讓我越發認識到屬靈導引對深化人、神關係,轉化信徒靈命的重要。然而,教會領袖與信徒普遍並不認識這種牧靈模式與資源,實在可惜。即使是有所聽聞或接觸過的,對其也有不少誤解。綜合這些年間的學習與體會,我想藉此機會特別就屬靈導引向讀者作出三點的說明:


第一:屬靈導引與牧靈工作


屬靈導引重點是導師聆聽受導者分享深刻的生活、宗教或祈禱經驗,與其一同省辨,以清晰神在當下的帶領,深化人、神的關係,讓生命轉化更像基督。這是牧靈工作的一種模式。牧靈工作的範疇很廣,包括群體性的禮儀、講道、主日學、祈禱會,至側重個人需要的探訪、關懷以致輔導或屬靈導引。這些不同的牧靈方式相互配合,建立信徒靈命,各有其特色及重要性。屬靈導引並非一般教牧關懷的噓寒問暖、閒話家常;也非心理輔導,旨在排難解紛;更非知識傳授或資料查詢。儘管在導引的過程中或會牽涉這些課題,但此非重點;否則,屬靈導引便失卻其獨特的貢獻,與一般教牧、輔導員、主日學老師、小組或門訓導師所作的無異。

想要多了解屬靈導引到底是甚麼一會事,今期打開心窗:屬靈導引的再發現〉、〈飲於智慧古泉:屬靈導引──神聖的藝術〉、〈詞彙的再定義:屬靈導引和屬靈友誼〉等文章會給你豐富的資料。


第二:誰作屬靈導引?


在今期的文章中,你會讀到不同背景的信徒從事專職或非專職的屬靈導引,並發表他們對屬靈導引的心得。某次我在課堂上講及屬靈導引這項職事,有學生問到是否一定要受過專門的訓練才可以作屬靈導引。我反問他在教會作傳道同工,是否一定要到神學院念過神學?現實告訴我們,絕大部份的專職教牧同工,都是受過神學訓練的,然而,教會的牧靈工作並非單由教牧同工承擔呀(若然如此,就大件事)!平信徒參與事奉或會受過某些裝備,但我們不會要求平信徒要讀過神學才可事奉。為甚麼對教牧同工,我們傾向有此要求?我想,專職與否、念過神學與否,總會對牧職帶來不同的影響;屬靈導引也如是。

看罷一些文章,我倒有一個問題:是否帶給我們屬靈亮光的人都是屬靈導師?是否參與牧養事工的都是教牧同工?如何定分界?


第三:屬靈導師也有瞎子領路?


當我們強調屬靈導引的好處與貢獻時,絕不可將之「偶像化」,以為凡舉著屬靈導引旗幟的都是屬靈人,領人歸主。十架約翰指出,人神關係的三大障礙,「就是屬靈導師,那惡者及那人自己」這三個瞎子(《愛之活焰The Living Flame of Love, 第三節 # 29)。屬靈導師竟是十架約翰眼中的頭號瞎子,使熱心的尋道者偏離正道!

我深信十架約翰是有感而發而非胡言亂語。他給我們很好的提醒,一方面,叫作(或想要作)導師的要警醒謙卑,不要陷於驕傲、自以為是、好作師傅的網羅之中,損人也害己(「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裏。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太十八6-7)。另一方面,十架約翰也提醒熱心的尋道者慎防誤導人的「假師傅」,不要看人高過於神,招致不必要的虧損。如何辨識?參考依納爵(Ignatius of Loyola)明辨的基本原則,我相信那帶來信、望、愛的增進,讓人心靈平安,能更加愛神、愛人如己的,便是來自神、合乎神心意的;可以繼續追隨……。

屬靈導引對深化人、神關係,轉化信徒靈命的確有其獨特、重要的貢獻,盼望今期的文章讓眾信徒更認識這獨特的牧靈模式,引領更多天路客嚐到它的好處。渴慕靈命成長的你會尋求屬靈導引嗎?也許你被我上述第三點嚇倒,有點躊躇?弟兄姊妹,這也是信心的考驗——相信神才是最終極的導師,會為我們預備最合適的。


作者簡介:
黃佩芳畢業於格爾頓大學 (Creighton University),主修靈修學;熱愛靈修事工,包括屬靈導引,帶領退修會及教授靈修課程。曾任教於中國宣道神學院,為本刊《靈深一席談》的執行編輯。現於美國進修。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照管心靈之火


貝內爾(David G. Benner

翻譯:紀榮神



  《靈深一席談》在過去幾期探討了靈命塑造過程的不同方面,是時候談談屬靈導引了。我們曾想過用這主題作為這份期刊的主線,但後來決定不想把途徑和目標混淆了。可是,在屬靈之旅中,屬靈導引能給我們莫大幫助,因此能夠用這個主題作為本期的焦點,實在令我們很雀躍。

  本期的文章能好好做到這一點,提供各式各樣的角度去看如寶石般多面體的屬靈導引。這些文章也用了多個比喻來形容這關係。讓我根據加拿大天主教神學家羅海瑟(Ronald Rolheiser)的重要著作,再簡單地添加一個。

  羅海瑟建議最好是按照我們如何疏導自己的肉體之愛(eros)來理解靈修。如此把我們的熾熱情感(passion)與靈魂連繫起來,並非新鮮的做法,但可提醒我們,我們怎樣處理自己的「心靈之火」,正是靈修的核心。這種連繫也提醒我們,靈修必須「成為肉身」,即是說必須以我們的肉身作為基礎。非具體化的靈修往往會使我們的人性消減(而非增多),因而對靈與魂都構成危險。如果我們的屬靈旅程不能使我們更整全,我們就要質疑任何似乎與這靈程有關、看來聖潔的表現。

  所以,惟獨出色的屬靈導師能幫助我們觸摸到自己最深處的熾熱情感和渴求,並懂得這些熾熱情感中遭扭曲的地方,以及妨礙我們表達這些情感的障礙。這種障礙的核心往往是恐懼和羞恥,但令我們的靈性無法完全覺醒並作出反應的原因,卻因人而異。出色的屬靈導師知道這一點,不會「一本通書看到老」。他們知道通往神的道路並不是單一的,聖靈總是以千變萬化的方式與人的靈相遇。

  基督徒的靈修絕不應是沒情感的。它邀請我們走出冷漠,被那大愛﹝Love,編按﹕指神﹞喚醒去愛。愛正是基督徒靈修的中心:對神的愛、對我們自己的愛、對鄰舍的愛,以及對世界的關愛。肉體之愛是對這種愛的重要燃料。當愛的烈焰觸碰我們的靈魂,令我們獲聖靈賜下生命時,我們的熾熱情感就喚醒我們,將我們指向別人和那他者﹝Other,編按﹕指神﹞。

  但任何出色的屬靈導師也知道,照管我們的「心火」不只是為了自我實現。基督徒的靈修要求我們疏導這些心火,以致這心火能推動我們帶著﹝憐憫﹞(熾熱情感)進到世界。人對神的情感應會促使人熱切地接觸世界、接觸與我們分享這世界的人。我們不應假定基督徒的靈修是私事,只關乎我們內心或只是我們與神之間的事。屬靈導引絕不應只集中於內在的旅程,而忽略了外在。盧雲(Henri Nouwen)形容屬靈旅程的三個進程是:向內探索(reaching in)、向上探索(reaching up)及向外探索(reaching out)。這三者對接觸、辨別和疏導我們的心火都十分重要。

  伯格(Marcus Borg)在他的新書《基督教的核心》(直譯,原著:The Heart of Christianity)中提醒我們,聖經所述的生命願景是以轉化為核心,這轉化既是個人,又是社會政治性的(sociopolitical)。有兩個重要的聖經觀念可鞏固這兩個層面:(1)重生,主要指向個人的層面;(2)神的國,主要指向這種轉化的社會性外顯。許多時候,基督徒的靈修都缺乏這種更廣泛的社會政治層面,變成純粹內在化的旅程。許多時候,我們都把默觀和社會行動分割開。我們需要找方法恢復我們在耶穌的人生和教導中所見到的平衡,別由得社會性層面變得可有可無,只有那些專注社會公義的人才會重視。

  屬靈導引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屬靈導引可以幫助我們照管自己心靈之火,用適當的方法疏導,負責地應付別人和這世界的需要。屬靈導引可幫助我們擁抱自己的渴求和渴望,提醒我們別由得我們的尋索變質,只尋求滿足於我們已發現了的東西。屬靈導引提醒我們,屬靈的旅程必須以人的旅程為基礎,又幫助我們嘗試不只是變得更屬靈,而是更具人性。屬靈導引幫助我們活過來,那是惟有當我們投入熾熱情感時才能發生的。屬靈導引幫助我們認識和回應那大愛,叫我們變得整全,並可以參與神的救贖國度的工作。


作者簡介:
貝內爾 (David G. Benner) 博士是臨床心理學家 (Practicing Clinical Psychologist),是亞特蘭大心理學研究學院 (Psychological Studies Institute)心理學及靈修學特約教授。他只是剛剛開始探索默觀禱告,希望活出向神開放和信祂的生命,同時幫助別人這樣做。貝內爾夫婦現居於加拿大温哥華島。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打開心窗:屬靈導引的再發現


羅芙靈Janet Ruffing

翻譯:林梓鳳

        

伊斯蘭教神秘主義蘇菲(Sufi)教派詩人哈菲茲(Hafiz)有一首動人的短詩,題為「它感到愛」,描繪怎樣向神敞開心靈,在那份愛裏舒展。
        它感到光的鼓勵
        觸動它的
存在。
        否則,
        我們全都依然
       
        害怕了。[1]

        玫瑰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裏都既象徵浪漫的愛,也象徵神秘的愛。用來形容靈修時,玫瑰往往代表人的靈魂,代表人向神完全開放,在神那毫無條件、非常切身的愛裏全然盛放,達至靈性成熟。雖然每個人都渴求從本身就是愛的神那裏得著這個圓滿的、愛的擁抱,但人類的景況卻是要抽身離開,往往因為太害怕而不敢讓神接觸我們,使我們脫胎換骨。其實,「玫瑰是怎樣敞開它的心,把它一切的美都獻給這世界?」哈菲茲極具洞見,僅以寥寥數語便道出我們在世的使命、門徒操練的成果,以及我們必須開放自己,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這樣,神那融融的愛就會暖透我們。除非經歷到神愛的觸摸、光照,否則我們就會依然害怕,不敢進入神賜給我們的圓滿生命中。我們仍然含苞不放,在成長過程上停滯不前,自我封閉,擋開陽光,儘管陽光正在鼓勵我們完全綻放。我們不只封閉自己,還令世界無法欣賞我們的美。真正的屬靈生命必然對世界帶來影響。我們一旦接納這賜生命的光,神的愛就藉我們運行,在世上用具體行動實踐愛和社會公義,作先知式的見證。在神與人的這種親密關係中,每朵「敞開它的心,把它一切的美都獻給這世界」的玫瑰,都叫人感到讚嘆和感激。

 

 

為甚麼需要屬靈導引


        我們對靈命成長又怕又愛,因此往往感到需要找屬靈導師、靈友或同伴,來鼓勵、催促我們回應神以獨一無二的方式傳給我們各人的信息。正如奧古斯丁在「詩篇一百二十一篇講章」中說:「今生我們有時會邂逅一些旅伴,他們親眼見過聖城,催促我們快去。」[2]人如果經歷過靈性覺醒,渴望在普通的集體敬拜、事奉和門徒生活以外跟神培養個人關係,就很容易感到靈性上孤單寂寞。我們希望找到一些人、甚至只是一個人,在默觀祈禱方面比自己有更深的經歷,懂得以更全面、一致的態度,去面對向神開放之後所要做的人生抉擇。我們或想找一個自己有信心向對方打開心窗的人支持自己,叫我們可以忠於內在和外在的屬靈操練,跟對方一起辨識神此刻的帶領,對我們有甚麼啟示。屬靈導引就是這樣,在邁向神的旅途上給我們友伴和鼓勵,並且因我們向另一個人真誠地敞開自己的心,我們就不斷誠實地面對這個旅程。

        在基督教傳統中,這些敏於神的作為、為尋問者提供指引的人,向來被稱為屬靈導師。昔日很多人認為「屬靈導師」、「受導者」(尋求導引者)是羅馬天主教傳統的術語,但是現在,新教和福音派群體越來越多人接納這些名詞,其他宗教傳統也一樣。

屬靈導引……在邁向神的旅途上給我們同伴和鼓勵,並且因我們向另一個人真誠地敞開自己的心,我們就不斷誠實地面對這個旅程。
Spiritual direction…offers us company and encouragement on our journey toward God and keeps us honest about this journey as we candidly open our hearts to another.

        每個主要宗教傳統都有屬靈指導的做法,往往在幾個不同的地方實踐。作屬靈指導的通常是受按立的領袖,不過也有其他智慧和辨識力為眾所公認的人作屬靈導師。希伯來聖經和基督教聖經都是神成文的話語,以智慧的教導構成某種形式的屬靈指導。我們用祈禱的心默觀這些神聖著作,神就不斷向我們說話,引導我們。對基督徒來說,耶穌顯然是受聖靈引導的人,以神默示的內在權柄來教導人。跟從祂的人稱祂為拉比、老師,自稱門徒,是學習這道的學生。在基督教傳統裏,有些人獲公認有神所默示的智慧,又願意指引別人。他們領受了屬靈導引的恩賜,藉著與個別的人或小組同行,建立群體。第四世紀偉大的沙漠教母教父就是在那種非常獨特的景況裏實踐這個呼召,成為楷模。

 

 

回顧歷史


        近代基督教會重新發現並更新了屬靈導引,我不縷述這整段歷史了。我只想指出,現今這事工越來越多由平信徒擔當。在禮儀教會中,屬靈導引已經跟復和聖禮(譯者按:又名「補贖聖禮」,指人與神復和的聖禮。)和認罪聖禮分家。大家重新肯定屬靈導引是恩賜,現在平信徒、神職人員和修女修士都會替宗派內外的人作屬靈導師。靈命塑造和屬靈導引從70年代後期起成為基督教會的一項事工,並制定課程,服侍各宗派[3]。各宗派擴闊這事工的詞彙和神學背景,超越羅馬天主教會在第二屆梵蒂岡會議之後重拾這種源遠流長的恩賜事工而作出的實驗[4]
        許多新教徒依然覺得屬靈導引的術語有問題。宗教改革時期,羅馬教會的主流屬靈導引模式是﹕聽告解的神父就是屬靈導師,來告解懺悔的人就是受導者。屬靈導引和告解懺悔連在一起,當時推行改革的新教領袖和群體對此不以為然。他們堅持每個人都能完全自由地與神建立關係,無須神職人員作中間人。

 

 

用比喻和意象描繪屬靈導引


        關於屬靈導師,有各式各樣的比喻和意象,要不是減低屬靈導引這種過分操控性的形象,就是強調這種關係的其他方面[5]。女性導師很喜歡用接生婆為喻,她們自覺頗像教練,從旁協助別人生孩子。另一些意象來自聖經,例如新郎的朋友、醫生、乳母。還有一些意象較直接關於屬靈導引的過程,例如「神聖的聆聽」[6]、「默觀的聆聽」[7]、「照料聖徒」[8]。其他意象還有:「屬神的引路者」、園丁、嚮導、領航員、父母,當然還有朋友。今天我們喜歡用一些強調雙向關係的意象和用詞來形容這個過程,例如「同伴」或「朋友」。不過,雖然有少數屬靈師生同時是屬靈朋友,兩人有很多雙向交流,交往也十分坦誠,但是大多數在這種神聖關係裏的人,均保持導師與受導者的特定角色和責任。儘管有人比較喜歡說「同伴」和「尋求者」,「導師」和「受導者」這兩個詞卻能點明角色的分野而又不至突兀。

這些描述屬靈導師的比喻和意象全都……基於一個神學前設:神已經在受導者的生命和經歷裏工作,祂正在邀請、行動、召喚、推動,使他無法平靜。
All these metaphors and images for the spiritual director [are]…grounded in the theological assumption that God is already moving in the directee's life and experience, inviting, acting, nudging, disturbing, and calling.

        這些描述屬靈導師的比喻和意象全都捕捉了屬靈導引的過程和兩人關係的微妙和棘手之處。它們全都基於一個神學前設:神已經在受導者的生命和經歷裏工作,祂正在邀請、行動、召喚、推動,使他無法平靜。說到底,聖靈才是真正的屬靈導師。尋求屬靈導引的人或會帶著這些神聖的直覺、感動和經驗去見屬靈導師,導師則用默觀和祈禱的心聆聽這些渴望、神聖的提示,以及恩典故事,細察聖靈在受導者生命的各個範疇有甚麼行動。在這「神聖的聆聽」過程中,屬靈導師用一邊耳朵聽著聖靈在這次會面裏的聲音,另一邊耳朵聽著聖靈在受導者所說的經歷裏、以及當下的探索中發出甚麼聲音。在這「默觀的聆聽」過程中,導師幫助受導者「留心神與他個人的溝通,回應這位與個人溝通的神,跟神、跟自己、跟鄰舍越來越親密,並且活出這份關係所結的果子」。[9] 導師和受導者一起留心、注意、指出,並發掘,在受導者的生命中,神在哪裏。

 

 

建立意義和個人宗教經驗


        大家通常把靈修理解為兩種經驗:建立意義,及個人宗教經驗。一些宗教傳統向我們提供一套信仰內容(教義、神學理論),以及一個引導我們建立意義的宗教故事。希伯來聖經和基督教聖經中的救恩歷史故事,給我們形形色色的個人和群體故事,幫助我們把自己的經歷放進這個大故事裏面──對基督徒來說,特別是耶穌的故事。

        在我們生命的獨特處境裏,聖靈的內住使我們每個基督徒都成為一個「基督」。無論自己還是別人,都不一定察覺到我們在家庭、社群和工作場所中像基督般臨在。我們不一定完全明白,信仰要求我們在自己獨特、複雜而矛盾的處境中做到甚麼。我們剛開始接受屬靈導引時,或已完全採納自己所屬傳統的那個故事。影響我們較多的,也許是文化、心理學、經濟或政治的價值觀和故事,而不是我們接受了的各個信仰故事。我們或許還不夠創意,把那些在我們生命中構成重大意義的經驗串連起來,並加以詮釋。聆聽自己在接受屬靈導引時講述這些令人鼓舞的故事,或許能叫我們以全新、意外的方式聽見聖靈的微聲。

        屬靈導師無法代我們去做這工作。他們可以發問,點出一些可能性,或鼓勵我們從新的角度看事情,因為他們的耳朵還未聽過這些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能敏銳地聽見那個信仰傳統、以及它由專心禱告的男女寫成的悠久歷史所發出的迴聲。屬靈導師不能為我們的生命賦予意義。有人強調,在靈修裏,建立意義比宗教經驗重要。這種人天性比較喜愛哲學,常常想著這一切有甚麼意義,深入思索人類的處境和自己的人生。通常如果導師留心這些思想,留心受導者尋到的意義,那麼,透過探索引發那些意義的經歷,受導者或會經驗到神向自己傳達信息。

現代人靈性飢渴的程度前所未有。我們身處的這個歷史時刻是非常複雜的、充滿挑戰,驅使更多人踏上明確的屬靈道路,渴望經歷神,並尋求轉化。
We are living in times of unprecedented spiritual hunger. The very complexity and challenges of our particular moment in history seem to be catalysts for many more people pursuing an explicitly spiritual path and seeking transformation on the basis of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Divine.

        靈修的第二方面是對神、對人類存在這奧秘的種種經驗,這可能是言詞無法表達的。有人認為,經驗本身比經驗過後所詮釋的意義更為重要。許多注意靈性的人覺得,豐富地體驗神的臨在和愛,就是他們人生的意義。雖然大部分受導者從不會自認神秘主義者,但事實上許多都是。我說的神秘主義者是指人在生命裏親身經歷神的臨在,並且安排生活時處處以與神的關係為重心。神秘主義者進行屬靈練習或操練,培養默觀的開放心態,接受與神接觸的種種方式。他們力求能夠被神充滿,並且這種能力得以深化、穩定。他們往往像哈菲茲那樣,渴望把自己對這種經驗的體會傳達給別人。這些經驗也許很久才出現一次,每次很短暫;或者對於較成熟的人來說,這些經驗就比較普遍、持久。並非所有傳統都重視自己傳統裏的神秘主義者的見證,更有許多人以為根本就很少這些見證,但實情不一定是這樣。屬靈導師必須能夠支持受導者在祈禱方面成長,透過研究相關著作並從個人或受導者的經驗之中學習,對神秘主義者最少有點理解。

        現代人靈性飢渴的程度前所未有。我們身處的這個歷史時刻是非常複雜、充滿挑戰,驅使更多人踏上明確的屬靈道路,渴望經歷神,並尋求轉化。另一邊廂,也有人屬於另一個極端,因為害怕成長或害怕差異而固守正統信仰裏一些不足而狹隘的形式。今日世界的種種現實彼此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意味著全球各樣宗教傳統的思想和神秘經驗相互豐富發展。有人覺得這種接觸是威脅,就縮回更狹窄的世界觀裏面。另一些人則認為這種接觸有助他們以新的角度去理解事情。操練默觀的人已經進行最有果效的跨宗教對話,他們一同祈禱、默想,察覺到自己操練而得的結果與別人有相似之處,儘管彼此的做法和神學可能大相逕庭。

「我們渴望有心靈密友,分享自己對聖者神的渴望。也可以與他們一起分辨神的臨在,擁抱這生命的邀請。」 (愛德華)
"We yearn for a soul friend with whom we can share our desire for the Holy One and with whom we can try to identify and embrace the hints of divine Presence and invitation in our lives." – Tilden Edwards

        注重個人宗教經驗和辨別諸靈,是屬靈導引的核心功能。不少人自言一生有一、兩次關鍵性宗教經驗,就是真正「茅塞頓開」的時刻,例如歸信、靈性覺醒,或是無可置疑地感到特定的「呼召」;不過,在這些重大的時刻以外,他們不刻意操練,培養敏銳觸覺去察覺神怎樣在自己的生命裏行事。那一刻,他們回應神,然後生活又大致上重回常軌。

        另有一些人,嚐過這樣的屬靈經驗,就渴求更多。他們發覺人可以與耶穌或聖靈有持久的個人關係。他們投入培養這種關係的屬靈操練,通常包括頻密的私禱、定時默想聖經、屬靈閱讀、簡樸生活、帶著個人的使命感投入召命,以及參與塑造人、敬拜神的信仰群體。還有些人嚐過神,卻沒接觸過有效的靈命塑造,幫他們回應。尋求屬靈導引幫助的往往就是最後這兩類人了。他們想要親自辨識神正在呼召自己在這獨特的處境裏做甚麼。把與神的這種關係活出來,是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又或者,他們想要學一些方法叫這份關係進深、成長,所以尋求屬靈導引。

        正如愛德華(Tilden Edwards)說:「我們渴望有心靈密友,分享自己對那位聖者的渴望。也可以與他們一起分辨神的臨在,擁抱這生命的邀請。有些事情提示我們神的臨在,向我們發出邀請;我們希望有人陪伴自己一起試著辨認和領受這些提示。心靈密友或任何人都沒法完全進入我們深邃的靈魂空間,卻可以靜聽我們談論它,聽見了,就默默把這些話語向神打開;有時候,他在打開的空間裏聽到一些東西,似乎是要給受導者的,就說話。」[10] 雖然每個屬靈導師回應各異,但是我們不可低估這種神聖聆聽、這種對受導者深邃的靈魂空間的傾聽,以及對神臨在的提示的領受所帶來的效用。這些交流永遠是神秘的,人不能透徹了解;可以接受,卻無從捕捉,可以反思,卻難以解說。會見受導者時,屬靈導師說不定同樣深受神的臨在觸動。這是神秘的交流,兩個蒙恩的人開放自己讓神碰觸,而且雙方往往也以無法預計的方式彼此碰觸。

 

 

提供安全的地方讓人發展


        最重要的是,屬靈導引必須是個安全的地方,讓人探索自己生命裏的一切事情。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人生歷程中有些重要的心理發展。發展階段論者如柯爾伯格(Kolhberg 和紀麗耿(Gilligan)、羅文姬(Loevinger)、凱格恩(Kegan)和艾克森(Ericksen)等有力地指出:在美國的文化中,許多成年人在生命歷程裏只發展到第三或第四個階段。[11] 第三階段大體上可以稱為「墨守成規期」或「附和期」,人從群體中找到自己的身分,「自我」的意識深嵌在群體和他跟群體的關係裏。

        要發展到下一個階段,就要進而用抽象的方法認知制度的「規則」。柯爾伯格說,這是靠「理念運思」(formal operation,譯按﹕或譯作「形式運思」,Kohlberg的理論內容是說人到這階段懂得用抽象概念;formalform這個詞自從柏拉圖以來都可以用來譯ideas〔理念〕,與具體事物相對。)應用那些規則;羅文姬則說,這是人開始著重良心,注重個人意識,看重個人責任,追求成就是因著內心的驅動。正在面對這些發展階段的成年人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一個穩妥的環境,讓他安心探索對自我和對他人的新體驗,並接受別人的挑戰和肯定。若一個成年人正邁向一個更複雜的發展階段,但他的宗教家庭或家中的重要人物卻感到這種發展威脅著自己,或者要求當中的成員安分守己,只做群體的一分子,這樣,他就可能深感有罪,覺得在這群體裏剖白自己的改變是不安全的,直到他成長到下一個階段。從更複雜的發展階段看來,他也許還可以留在那個傳統裏,卻不完全受傳統束縛。

        如果是一個成年人的屬靈狀況推動他由一個階段邁進下一個,他或許自覺信仰岌岌可危,但實情卻是他的信心在成長。這既是心理的發展,也是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層面,建立意義的活動起了變化;在心理層面,一些人際關係有了變更。這是正常成長和發展的時期,是內在外在事情引發的成長危機,有些神學家說這也是靈命成長的契機。我們或會體驗到這些是人生的轉捩點,或是挑戰,激發我們深化自己的信心、盼望和愛。

        這些事顯然與屬靈導引和靈命成長息息相關。在這些往往由人生際遇促成的心理成長時期,也需要關注到靈性的層面。假使我們真的與耶穌或神建立了關係,那麼我們裏面的每個改變都必然改變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對神的看法、與神的關係都需要發展成長,隨著與其他人的所有關係變化而變化。固然,神總是臨在於我們自我的核心,不過,我們怎樣與神相交、怎樣經驗祂的內住,都隨著時間改變。

        此外,處於這種過渡期的人會有新的思維,他對自己信仰傳統的理解跟從前也不再一樣了。有時,傳統的重擔仿如枷鎖,窒礙他們成長和發展。他們也許禁不住想要放棄自己的傳統,因為他們的神學資源太貧乏,無力幫助他們在新的經歷之下充分解釋耶穌的故事或基督信仰的教義。屬靈導師如果熟悉這些靈性和心理發展的動態,就能提供安全的地方,給受導者處理發展上的靈性問題。

        這些發展危機說不定同時要有幹練的心理治療師輔助處理。屬靈導師既要有足夠的心理學知識,理解這事實,也要認識一些治療師,如果受導者需要的協助超出屬靈導引能提供的範圍,就可以轉介他們去見治療師。屬靈導引專注的是神此刻在受導者的生命裏所做的工作,而不是專門處理長短期的個人心理或人際關係問題,這些最好還是由治療去幫助解決。通常,見屬靈導師是每月一次,見治療師則最少要每星期一次。屬靈導師的目標不是專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也不是掏出舊日遺下的難題重新處理,所以屬靈導師不一定要有能力處理這些事。不過,已經越來越多治療師和屬靈導師通力合作,充分關注治療對靈命的影響。

屬靈導引承認神能夠做新事(賽四十二9),屬靈生命可以有新意和創意。受導者若留意自己的宗教經驗和他們對神的回應,往往就能得自由地做重大的人生抉擇。
Spiritual direction recognizes that God can do new things (Isaiah 42:9), that spiritual life admits of originality and creativity. Directees often gain the freedom to make breathtaking choices about their lives through paying attention to their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their responses to God.

        雖然屬靈導引在宗教傳統內進行,又幫助把個人宗教經驗、集體敬拜和信仰群體的活動融會貫通,但屬靈導引卻跟傳統內的其他屬靈同行事工有所不同。無論聖靈在受導者生命裏做任何事,屬靈導引都毫無保留地接受,不管那會不會令群體、傳統,或是受導者的人際關係受到威脅。屬靈導引承認神能夠做新事(賽四十二9),屬靈生命可以有新意和創意。受導者若留意自己的宗教經驗和他們對神的回應,往往就能得自由地做重大的人生抉擇。他們可能會告別一些人際關係、工作或群體,但也可能接受新職事,在目前的事奉崗位或工作環境作先知,並且忠於委身的人際關係,藉此與神更親密。

        「玫瑰是怎樣敞開它的心,把它一切的美都獻給這世界?」感受那份愛,感受光的鼓勵,就戰勝恐懼。實質上,用玫瑰的意象比喻靈魂,就是用玫瑰象徵自我的核心。它要做的就只是完全盛放。用基督教術語來說就是,變成我們已經懷有的基督的形象,成為神所愛的,正如耶穌是神所愛的。人因為不知道人生會怎樣轉變而害怕,也害怕讓神徹底地進入自己裏面,成為神想自己去成為的人,由內至外脫胎換骨,並且把自己一切的美都獻給這個世界。在許多方面來說,屬靈導引的關係就成為幫助受導者克服這一切恐懼的那份愛和光的一部分。

 

 

作者簡介:

羅芙靈(Janet K. Ruffing)博士,慈善修女會修女(RSM),美國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福特漢姆大學(Fordham University)的靈修學及屬靈導引教授。她是美洲慈善修女會(Sisters of Mercy of the Americas)修女,自1984年開始栽培屬靈導師。她有幾本著作,關於屬靈導引的兩本是:Spiritual Direction Beyond the Beginnings 2000年)和Uncovering Stories of Faith: Spiritual Direction and Narrative1989年),都是由Paulist Press出版。她是Spiritual Directors International統籌委員會的創會成員,經常在美國和世界各地舉辦屬靈導師工作坊。



[1] The Gift: Poems by Hafiz the Great Sufi Master, Daniel Ladinsky, trans. New York: Penguin Compass, 1999, 121.
[2] “Homilies on the Psalms” in Augustine of Hippo: Selected Writings, Mary T. Clark, ed. and trans. The Classics of Western Spirituality, New York: Paulist Press, 1984, 232.
[3] Shalem Institute1978年成立,改革宗和聖公會的課程則於80年代和90年代在美國發展起來。
[4] Spiritual Directors International現在於全世界各地有超過5,000名會員,是跨信仰和跨宗派的組織,有超過300個訓練課程,有的由學府舉辦,有的由靈修中心或機構贊助,是成人教育水平的課程。有關詳細資料,可瀏覽他們的網址http://www.sdiworld.org
[5] chapter two, "Images and Models of the Spiritual Director", in Writings on Spiritual Direction by Great Christian Masters Jerome M. Neufelder and Mary C. Coelho, eds. New York: Seabury Press, 1982
[6] Margaret Guenther, Holy Listening: The Art of Spiritual Direction, Cambridge: Cowley Publications, 1992. 中譯本:瑪嘉烈.古恩雅著,邱瑞珍譯,《聆聽我心:靈修指導的藝術》。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2001
[7] Maria Tattu Bowen, “Hearing with the Heart / Contemplative Listening in the Spiritual Direction Session,” Sacred Is the Call: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Spiritual Direction Programs, ed. Suzanne M. Buckley. New York: Crossroad, 2005, 33-41
[8] 「照料聖徒」(tending the holy)成了Spiritual Directors International使命宣言的一部分。
[9] William Barry and William Connolly, The Practice of Spiritual Direction. San Francisco: Harper, 1983, 8. 中譯本:閒道人譯,《靈修輔導》。台灣:光啟文化事業,1992
[10] Tilden Edwards, Spiritual Director / Spiritual Companion: Guide to Tending the Soul. Mahwah, N.J.: Paulist, 2001, 2.
[11] Elisabeth Liebert, Changing Life Patterns: Adult Development in Spiritual Direction, Mahwah, N.J.: Paulist, 1992,作者更詳盡地描述這些發展階段,以及它們對屬靈導引的意義。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屬靈導引一席談:專訪聖公會梁秀珊牧師


訪問、整理:黃佩芳



與梁秀珊牧師相識於2004年春的一個交流團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主辦,探訪埃及的科普特正教會Coptic Orthodox Church);之後她前往格爾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修讀靈修學,我們更成為同窗!自此,我們便經常交流、分享。在香港,梁牧師是少數受過屬靈導引訓練,又熱心實踐的牧者。今期《靈深一席談》的主題是屬靈導引,我便馬上邀約她作專訪,她也爽快應允。我深信以她資深的牧會經驗來看屬靈導引,定為讀者帶來重要的亮光。

黃:黃佩芳
梁:梁秀珊牧師

黃:梁牧師,我知道你除了是聖公會聖雅各堂主任牧師外,也是香港島教區總幹事,又是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義務書記,真是名符其實的「大忙人」!儘管如此忙碌,你仍然熱心騰空從事屬靈導引的工作,實在令我佩服!到底是甚麼因素令你如此看重屬靈導引?你又是如何與其結緣的呢?

梁:這先要追溯我讀靈修學的過程。可能是早年看了很多盧雲所寫的書,他與神深入的關係與對話,對人性的深切認識及反省均十分吸引我。另一方面,當年我打算赴英進修,我的主教建議牧師應進修不同的科目,以便對教會作不同貢獻。有人讀神學、牧養、宣教,或是新約、舊約、禮儀等,但是當時還沒有人有興趣進修靈修學,我就這樣選擇了——雖然我也不大清楚何謂靈修學!

黃:啊哈!你真是熱心建立教會,而且很順服呢!

梁:哪裏!哪裏!91年到英國進修時,寫了一篇與靈修相關的論文。發現那些屬靈領袖,在尋找神的旅程中都很精彩獨特,最終令他們從一個普通人成為一個很愛上帝的人,當中的經歷各有不同,這些都引起我的興趣,但我尚未認識屬靈導引。

黃:那又是如何接觸屬靈導引呢?

梁:差不多十年之後,我想再多學有關靈修學的課題,結果在Creighton(格爾頓大學)進修,我初次接觸到屬靈導引。在課堂上,導師經常能一針見血地指出各學員的問題,當時大家會感觸流淚,但卻又為著這自我的發現而感恩。我是87年封職為牧師的,至今已當了超過廿年牧師,這些年間都鮮有人會前來直接跟我談論我是怎樣的一個人。但在課堂中的靈修導師卻會直接問:「你知道自己為何會這樣嗎?」這種「埋身」的對話,就像一面鏡,讓我有更深的自我認識,也更認識上帝。

黃:可否分享一次你深刻的屬靈導引經驗,你認識了自己甚麼,又認識了上帝甚麼?


一次深刻的屬靈導引經驗


梁:那是第二年往Creighton進修,我參加了學院所辦的十二天退修營。在頭幾天,我在營中的屬靈導師說我愁眉深鎖、有許多憂慮,每天都問我有何進展。當時我的確帶著許多問題進入那營。直到最後兩三天,我去聖堂崇拜及領聖餐,那是很平常的事,每天都會有。我記得自己……我在祈禱,嘗試向上帝訴說我的苦惱……。聖餐完結時,帶領的神父在禱告中以英語說出:「耶穌是不會放棄我們的」,他用了abandon一字。其實這句禱文很平凡,但不知何解,當我聽到這句說話,那個abandon的字就跳了出來,我呆住了。其他人都徐徐離開聖堂,剩下我一個坐在那兒,哀哭起來。我發覺abandon一字正是我問題的答案。其實我累積了許多的愁苦,是因為在種種不同的經驗中,我感到被人丟棄了!我一直都在尋找我苦惱的源頭,而abandon一字的出現……無法解釋。總之,我哀哭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我的問題已經呈現,但當時我知道神是不會放棄我的……

第二天見靈修導師的時候,他說我的樣子變了,我便將經歷告訴他,以及我想通了的一些事。雖然事情並沒有完滿解決,我無法改變別人的態度,但我清楚知道上帝是不會放棄我的。他表示當日的我,前後判若兩人,有輕鬆、有笑容。靈修導師在退修中的引導,上帝的回應及啟示,促進我在安靜獨處中的反思和禱告。只要我們敲門,上帝就會開門。上帝所給的啟示,解決了我一個數年的困擾。這個經驗令我深深體會屬靈導引的重要,令我對此種事奉產生興趣。我得益了,也想藉此方式幫助別人、讓人得到上帝的啟迪!

黃:哦,你是想「有福同享」!

梁:哈哈,當作靈修導引的時候,發現受導者越來越明白自己,或者能幫助他加深與神的關係,你會感到很雀躍!我最近一次作屬靈導引,末後受導者說:「其實你所說的都很對,我是應該要面對那些問題的!」這樣,我知道是抓著了重點,對受導者有幫助了。看到對方的改變、甚至有時流淚感恩,就會感到原來屬靈導引是如此有力的!

黃:你認為是甚麼因素令屬靈導引如此有效,讓人能更深的認識自己,認識神呢?


屬靈導引的價值


梁:我覺得香港基督教的傳統,都是很著重理性。神學訓練都是從理性入手來灌輸神學知識,但是這種知識是不能改變一個人與神的關係的。如果可以的話,人人讀完神學都神聖了,對不?事實不然,像有許多教友也去讀神學,但他們修畢後也未見熱心起來。這是一個甚麼問題?做牧師的經常會問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信徒領洗不久後,便會離開教會。為甚麼信徒這麼快流失?有些人說因為洗禮班太簡短。於是,我曾嘗試用上一整年教洗禮班,結果還是一樣!於是我發現並非教得多、知識多,那些人就不會離開神……

我發現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性(情感),或說除了理想的我,尚有一個真我。而讀神學往往多著重理念,理想的我應該是如何,做一個基督徒應如何。但是在現實中,知道不等於做到,人內心的真我需要被上帝轉化!

漸漸地,我發現人除了理性、還有感性(情感),或說除了理想的我,尚有一個真我。而讀神學往往多著重理念,理想的我應該是如何,做一個基督徒應如何。但是在現實中,知道不等於做到,人內心的真我需要被上帝轉化!所以我認為,為何人會離開教會呢?就是因為他們與神根本沒有一個良好及深入的關係。那些理念就像知識,是身外的物件,不能支持他與神建立穩固的關係。為何有些人可以長期都熱心,很投入及委身呢,好像德蘭修女,因為她的屬靈生活很有深度!她的生命常常經歷上帝的轉化(transformation),生命如聖經所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所以一個人如何有效地建立與上帝的關係是很重要,而屬靈導引是可以幫助我們強化與神關係。

然而人是有內心世界,若未能醒覺與神對話,人與神之間便永遠有一道鴻溝,神是很陌生,你不會想親近神、願意為祂獻上生命。我覺得屬靈導引有助人將情感與真我向上帝流露,與祂相遇,讓上帝改變我們,使我們更有耶穌基督的心腸。

黃:你是指屬靈導引不偏重理念,能引導人發現情感、真我,繼而更切實地與神建立關係?

梁:對!但屬靈導引也有清楚的神學基礎,只是更重視聖靈在人心裏的動工,願意協助受導者醒覺上帝的臨在。可惜在香港的華人教會,很少人做屬靈導引。教會多數投放資源在佈道工作或很多著重理性的課程!我不是說這些活動聚會不重要,這些也是十分需要的。然而人是有內心世界,若未能醒覺與神對話,人與神之間便永遠有一道鴻溝,神是很陌生,你不會想親近神、願意為祂獻上生命。我覺得屬靈導引有助人將情感與真我向上帝流露,與祂相遇,讓上帝改變我們,使我們更有耶穌基督的心腸。

黃:或說屬靈導引能助人整理內在世界?

梁:也可以這樣說……我想強調屬靈導引能幫助我,我也想藉此助人。我覺得在我成長的教會裏面,甚至是香港的教會中,屬靈導引都是失落了的,未有發展!

黃:那如何是好?


主力指導神學生


梁:在我有限的能力和時間上,我選擇與神學生作屬靈導引(現時多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的學生),若他們願意來作屬靈導引,我是樂於指導的。

黃:只是神學生?

梁:有時也有一些牧師,甚至其他宗派的轉介。選擇神學生或牧師是因為我也是牧師, 我對他們的事奉及經歷都很容易了解。倘若他們經歷到屬靈導引的益處,我期望他們日後也會使用這種方式去幫助信徒。作為牧師的,與神有緊密的關係也很重要;否則,又怎能叫教友建立與上帝的關係呢?所以,他們靈性上有得著的話,可以祝福、影響其他教友。況且,能夠為神學生、牧師提供屬靈導引的,也沒有幾人。


配合退修的屬靈導引,效果顯注


有趣的是,這幾年我選擇了為神學院的學生、或者是一些剛受按立的新牧師做屬靈導引,我發覺最激勵的就是在數日的靜修時所做的導引。我試過帶了幾次五日四夜的靜修,曾為多人作導引,當中大部份人都容易感受到神在寧靜中的臨在,因而滿心歡喜、滿有得著而回。他們的回應也令我對靜修及導引這些方式越發有信心,感到人在安靜休息中,更容易與上帝相遇。

黃:我很贊同在靜修中所作的屬靈導引,效果更顯著。這也是我的事奉與個人體驗。

梁:因此,我堅持接受我指導的神學生至少去一次靜修,這樣,他就會很清楚領會到安靜、專注、自省、禱告的好處,也能跟神對話,有了一個具體、正面的經驗,他對屬靈導引就會很深刻、明白。即使日後他因學習太忙而不能常來導引,我相信我已經撒種了。我做了幾年,每年有三、四個受導者;如果我做十年,便會有三十人了!不過今年剛接手教堂的重建計劃,又要搬堂,實在太忙,停了(苦笑)!我明年會再做!我這樣再做五、六年的話,聖公會便最少有一半的牧師藉此經驗過靜修及屬靈導引。他們若然覺得是適合自己的、有幫助的,他們便可以繼續循此方法去學習及發展,甚至將這個工作推展下去!


屬靈導引的進路:


1)同行者

黃:除了著重靜修的配合,你可否闡釋一下你作屬靈導引的進路是怎樣的?

梁:我所修的屬靈導引課程內,有一科是輔導技巧。這些心理學與輔導的元素引用在屬靈導引的進程中,使屬靈導引並非教條式或操控式;而是與受導者同行,讓其有許多空間去探索……

屬靈導引並非教條式或操控式;而是與受導者同行,讓其有許多空間去探索……要注意神的臨在、介入;引導對方親自與神交流、領受神恩。

黃:這有別於傳統華人高姿態的訓示式:「我講你聽」吧!(我打趣說)

梁(一笑):回想在屬靈導引實習督導堂上,導師常提醒我們要以受導者及其與神的關係為主導,不可以教導(更莫說訓示)方式,硬將己意加諸對方身上;要注意神的臨在、介入;引導對方親自與神交流、領受神恩。這對受導者來說是很舒服的,導師有如一個同行者……但你知華人教會很強調「我教你」,就好似是「我已經得道啦,現在告訴你應該怎樣!」但是我學的一套屬靈導引,導師最好是「隱形」的,好叫受導者醒覺上帝的工作,而非導師!所以這套屬靈導引是很重視神的臨在,與傳統的導師將一套知識來教授學生,並強調上而下的方式不同。這讓受導者有空間、不致認為自己很差勁、備受壓力!比如我剛才提到自己的靜修,頭幾天都是失落的,但我的屬靈導師不會催迫、責備,而是給我足夠的空間!

黃:聽來,你所經驗及實踐的屬靈導引能讓人有空間及安全感去表達自己!

梁:對,保密也是很重要的!

2)屬靈導引的基礎階段:引領受導者深嚐神的愛

梁:此外,我覺得以神的愛作為退修的開始很重要,且十分有效!不知是否現代人缺乏愛,又感到許多壓力;讓他們認識到神是愛,並非苛刻、嚴厲,反是開放親切、隨時同在的,對許多初次退修的信徒均很受用。因為他們都是帶著許多不同的問題、困難、壓力、沮喪等來退修。例如當我藉詩篇139篇來引導他們體會神自母腹開始已愛護他們時,他們往往都很受感動及得激勵,神的愛觸動他們。這向度既簡單又能順應人性、心靈的需要;有別於一個教條式的方向。

黃:我很認同這種強調神的愛的進路,可引領人深化與神的關係,是一切的基礎!至此,我們都說了不少屬靈導引的好處;可惜,時至今日,大部份的信徒、以至領袖,甚至未聽過屬靈導引一詞!你認為其中的障礙是甚麼,又如何克服呢?


屬靈活導引的障礙與展望


梁:我相信神願意看到人不斷去發現、認識祂。在過去的日子我們在理性知識作了許多功夫,也有發現;但卻疏忽了人的情感、內心世界及真我的範疇。神學教育也只著重理性知識,於是受這種訓練的牧者也只能帶著理念來牧養信徒。所謂一代傳一代……教會氣氛與文化都是如此承傳下去,傾側(理性)一面。

我不是要責備任何人,我以前也沒有重視屬靈導引,因為我沒有機會經驗。我從前也有讀經、祈禱、靈修,但傾向理性,沒有如此深刻。直至我有機會經驗靜修及屬靈導引,我才知悉原來如此好,於是我便繼續探求及操練。我覺得體驗很重要,講是沒有用的,我是因體驗而有得著,所以我也堅持要我的受導者去靜修。

我覺得體驗很重要,講是沒有用的,我是因體驗而有得著,所以我也堅持要我的受導者去靜修。

黃:換句話說,若要提倡屬靈導引,就是要創造多些機會讓更多的人嚐到當中的好處,他們自會繼續尋求。

梁:對!例如間中會有禮拜堂邀請我帶退修。有一次我帶了一個五十多人的退修,他們原叫我講些傳統的讀經祈禱方法,我說我不講那些!我編了一些安靜的時間,教他們如何做,然後回來有一個討論。其中一位參加者是牧師,在退修營完結時,他向我表示想跟我做屬靈導引;也有一些參加者表示那次經驗很好!

黃:哇!太棒了!看見人們對靈性的渴慕及積極的回應,實在令我們這些牧靈工作者心靈振奮!好啦,我已花了你許多時間,讓我問最後一個問題——你對屬靈導引在香港教會的發展有何展望呢?

梁:我希望教會及教會領袖能覺察到屬靈導引的需要與重要,願意投放更多的資源去提供、發展這服侍。例如:興建更多退修中心。退修對於香港這個節奏急促、人多擠迫、缺乏空間的現代城市尤其重要。生活在香港這樣一個繁榮的社會中,我們太多理性的東西,卻沒有空間去整理與祈禱。我們需要提供理想的場地,鼓勵信徒退修、祈禱,多作屬靈導引,好深嚐主恩,得力再上路!

黃:同意!真希望教會趕快興建更多退修中心,到時我們香港信徒就可以有多些退修好地方啦!


受訪者簡介:
梁秀珊牧師先後於英、美進修靈修學。梁牧師過多年均為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總幹事;現為聖雅各堂主任,也是聖公會明華神學院的客席講師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義務書記。

黃佩芳女士畢業於格爾頓大學,主修靈修學;熱愛靈修事工,包括屬靈導引,帶領退修會及教授靈修課程。現任教於中國宣道神學院,亦為本刊《靈深一席談》的執行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