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願你的旨意成就:屬靈導引的核心


李耀全



我們在天上的父,
願祢的名被尊為聖,
願祢的國降臨,
願祢的旨意成就在地上,
如同在天上一樣。
(太六9-10,新譯本)


從志强的個案說起


        志強進入我的辦公室時已是無精打彩、垂頭喪氣,一坐下便唉聲嘆氣,他明顯是需要接受幫助,但他需要的幫助是甚麼呢?他表示近來工作壓力很大,在金融危機下倍感不安,同事與同事之間亦常有衝突磨擦。志強說他過去兩三星期情緒抑鬱低落,往往辦事提不起勁,心情煩躁,易發脾氣,做事時精神難集中又善忘,故此找我吐吐苦水。我認為他已陷入輕微至中度抑鬱,結果在我鼓勵之下,志強便每星期到我辦公室接受我的教牧輔導。輔導開始的時候,志強亦透露有失眠和食慾不振的情況,但過了數星期他一般的狀態已有好轉。面對壓力時,志強已學到如何祈禱交托、積極面對。輔導可算是成功,有效地幫助消除志強抑鬱的癥狀,故此輔導可以告一段落。

        雖然如此,志強仍有時表現出鬱鬱不樂,每天仍看工作為苦差,不能常從工作上得到滿足感。他說過去十年天天上班都對著部電腦,故此感到厭倦,很希望能改行。除了工作的情況外,原來他在教會完全是另外一個人,非常活躍於探訪與助人的事工,教會的肢體都認為他有輔導關心人的恩賜,故此他曾考慮轉做助人的行業,例如家庭輔導等。有見如此,我決定與志強終止我們教牧輔導的關係,卻清楚展開屬靈導引的關係。這樣做是要志強知道輔導關係與導引關係有所不同,讓志強知道我們約見時的焦點並不再是以面對工作壓力為主,而我不再是扮演輔導的角色。我們清晰建立了屬靈導引的目標--以禱告的心態與操練的方法為志強尋求神在他生命的旨意。我扮演的角色乃屬靈導師,而志強是受導者。我們約見進行屬靈導引(靈修指導)時,他會與我一起安靜祈禱交道,並透過聖靈等候神的導引。除了約見外,志強在日常生活也要維持與神有密切的關係,細心聆聽神的聲音。作為他的屬靈導師,我需要將我屬靈識辨(spiritual discernment)的恩賜與能力帶進這屬靈導引的關係裏,幫助受導者像使徒保羅所說能「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美好的、蒙他悅納的完全的事)。」(羅十二2)每一次與志強進行屬靈導引,我的注意力都是擺在察看神的工作,聆聽神對我們說話,察驗神的旨意。志強與我每月約見一次,維持了六個月,到最後他已清楚知道神的帶領,並定下新的目標與計劃,亦結束了屬靈導引的關係。


教牧輔導與屬靈導引的異同


        以上的個案帶出教牧輔導與屬靈導引的異同。不少教牧與信徒領袖都不時在幫助弟兄姊妹中提供輔導與指引,但卻不一定清楚自己的角色與有效助人之道。雖然教牧輔導與屬靈導引都是牧養的模式,但兩者的取向可說是截然不同,因輔導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而屬靈導引乃以尋求神的心意為主。前者是由輔導員主導而後者卻是讓神的靈主導。輔導讓我們能面對自己、人與人之間、和人神關係的問題。輔導時採用的模式可包括當事人中心治療法、情緒中心治療法、認知行為治療法、聖經輔導、和家庭系統治療等,這都是我綜合使用的模式。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處理一般情緒、衝突、哀傷與靈性等問題,加強抗逆能力和情緒智商,改善人際關係與幫助靈命成長。心理與教牧輔導是心理學的延伸,是二十世紀新興的學問,是有助一般的輔導與牧養。

雖然教牧輔導與屬靈導引都是牧養的模式,但兩者的取向可說是截然不同,因輔導主要是以解決問題為主,而屬靈導引乃以尋求神的心意為主。前者是由輔導員主導而後者卻是讓神的靈主導。

        相對來說,屬靈導引是歷史悠久的牧養模式,由早期教會及初期教會沙漠教父時期已有不少信徒向屬靈導師尋求屬靈導引,與導師一起尋求與神有更密切和更有活力的關係。屬靈導引的目的是追求對神的同在有更深的醒覺體會與欣賞,並能察覺神在一切關係與處境中的作為與引領。屬靈導引牽涉到深層的聆聽,幫助受導者生活充滿深度的反省與感恩,從默觀中得到安息與心靈的甦醒(詩二十三3)。屬靈導引使受導者更感受到他/她在生活每一小節都有神的眷顧與慈愛,而因此更能與他人分享主的愛。其實聖靈才是真正的導師或「保惠師」(約十四1626;十六711),故此在屬靈導引中,屬靈導師與受導者是一起等候聖靈的感動與導引。一般接受屬靈導引的信徒可以在每月的約會中與屬靈導師分享自己對神的期盼、最近與神的關係和自己禱告及靈修操練的經驗,尤其是尋求在某些重要的抉擇中所需要的屬靈辨識(spiritual discernment)。屬靈導引乃是要追求認識神的心意,並且學習放下自己的意思和順服神的旨意。屬靈導引可以透過安靜禱告後的反省討論、默禱中的聆聽、引導性的默想與操練、靈閱法(禱讀法,lectio divina)等方法。籍著屬靈導引,信徒可以對神的臨在和祂的聲音更敏銳、更感受到神的奇妙、更能接納自己又愛人如己、並且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創意、生活更平衡和有紀律和充滿喜樂。

屬靈導引的目的是追求對神的同在有更深的醒覺體會與欣賞,並能察覺神在一切關係與處境中的作為與引領。屬靈導引牽涉到深層的聆聽,幫助受導者生活充滿深度的反省與感恩,從默觀中得到安息與心靈的甦醒(詩二十三3)。


「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 中的屬靈導引與靈命塑造


隨著二十世紀心理學的發展與影響,以心理學為重的教牧輔導漸漸地與教牧關懷與牧養脫節,再不是關乎全人整全靈命的成長與需要, 從此心理的健康便與靈命(心靈/靈命)的健康脫勾。教牧關顧與輔導便側重於心理問題解決,與一般教會外的心理輔導大同小異,或還原到聖經教導勸介式的輔導,忽略人身心的需要。這兩個極端都不能滿足現代人與信徒整全屬靈的需要。筆者現正建立的牧靈模式﹕「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模式,是以屬靈導引作最深層的牧養[1]。此模式關注全人健康(身體、情緒與性格、認知與行、人際與家庭關係、及意志與靈性),又全面提供牧養,包括五個核心牧職/能力與功能(Soul C.A.R.E.S.):以基督為中心的心靈關懷(Christ-centered Care/Counsel、準確全面的心靈評估(Accurate Assessment)、心靈重整與關係重建(Restoration and Reconciliation)、靈命成長與關係進深(Edification and Enrichment 及屬靈導引與屬靈塑造(Spiritual Direction and Spiritual formation)。本模式是以屬靈導引為終極,兼顧人心理與靈理的需要,不但回到聖經,也將牧靈關係建基在人的靈性與靈修神學的基礎之上,著重信徒屬靈塑造,心意更新而變化。

「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培育靈性(spirituality)的概念乃對人終極的現實(ultimate reality),無論是固有的(immanent)或超越性的(transcendent)現實,有更大的觸覺及開放。基督徒在生命各層面的呼召及引領對神更開放並且願向祂作出回應。 今日信徒所渴求的是在終極的問題(生命的意義、目標、和滿足)得到經驗性的答案,故此人需要屬靈導引。 靈修導師Gerald May如此說:「人渴求的是找到我們最深的根……我們被造物與其宇宙的根……因始終,在某一個層面我們都是與一切的創造連在一起。」[2] 奧古斯丁向神禱告說:「自己創造了我們,故我們的心將找不到平安,直至我們的心在裏面安息。」[3]其實人最基本屬靈的渴求乃得到無條件的愛、歸屬與聯結、及自我接納。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今日人的問題是忘記了神與他們的關係,更不能察覺神與我們同在(Emmanuel)。


願你的旨意成就:屬靈導引的核心信念


心理輔導、教牧輔導與屬靈導引用不同深度看人的「靈」(Soul/spirit)。心理輔導(psychological counseling)把人的「靈」看為人內在最高的能力,故此輔助乃幫助人發掘自己的潛質、肯定自己的意志並作出抉擇。其次教牧輔導(pastoral counseling)看人的「靈」乃人回應神的能力,故此輔助乃教導與幫助信徒按聖經的真理生活。最後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進一步視人的「靈」乃人有期盼想與神親近的意願,願參與在神終極的現實與奧祕中,故此導引乃是幫助信徒不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主的旨意為中心。治療與輔導都是為建立人的自我(ego strength)、自信與自尊,這是輔助人的第一步。

最後屬靈導引(spiritual direction)進一步視人的「靈」乃人有期盼想與神親近的意願,願參與在神終極的現實與奧祕中,故此導引乃是幫助信徒不再以自己為中心,而是以主的旨意為中心。

但面對神的奧祕,約伯回答耶和華說:「我知道你萬事都能作,你的旨意不能攔阻。誰用無知的言語,使你的旨意隱藏呢?我所說的,是我不明白的;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求你聽我,我要說話。我問你,求你指示我。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伯四十二1-5)「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模式旨在從一般普及的心理關懷進到以默觀與屬靈敏銳的屬靈導引,提升我們信徒各方面的意識、觸覺、與專注,幫助我們學習如何在危機中、在痛苦、醫治和輔導中,透過默觀察驗何為神的旨意。

一般的輔導停留在情緒、行、認知、人際關係等層面,但屬靈導引是要深入到人的性格、意志與靈性的深處。

        一般的輔導停留在情緒、行、認知、人際關係等層面,但屬靈導引是要深入到人的性格、意志與靈性的深處。Gerald May 說,人的意志是「人自我決意取捨的能力(volition),是關乎我們如何處理自己和我們的生命;與及我們如何意識到在我們本身或在環境裏甚麼是我們可以控制和不可以控制的東西。」[4] 意志使我們的心意與靈性(soul and spirit)一致。這話與R. Niebuhr「寧靜的禱文」相似:「求主賜我寧靜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東西,賜我勇氣去改變我可改變的東西,和智慧去分辨甚麼是可以改變和甚麼是不可以改變」。這不但是我屬靈導引的信念,也是我生命的左右銘。

世俗的心理學看「意志」為建立個人自由自主的自信、自尊與能力,這取向與基督教的靈性觀(Christian spirituality)截然不同。屬靈敏銳的教牧關顧與屬靈導引視正確的意志運用乃願意交出我們要權力的意志、交出個人控制的意志給慈愛的神。聖子主耶穌基督衪將自己的意志投放在父神慈愛的旨意,衪一生乃「以父的事為念。主耶穌說:「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來者的旨意,作成祂的工。」(約四34在在客西馬尼禱告中,主耶穌對父神的禱告乃是:「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苦)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二十六39 耶穌第二次再禱告說﹕「我父啊,這杯若不能離開我,必要我喝,就願你的意旨成全。」(太二十六42)跟隨神和仿傚主耶穌的人也就要學習耶穌的榜樣,讓我們因服從神的旨意和討祂的喜悅,我們的生命能活得更有意義和更有滿足感。

主耶穌教導我們向神禱告(太六9-13)(其實也就是給了我們屬靈操練的基礎和原則)時,要首先承認祂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並有一切的主權,是慈愛、公義、和聖潔的上帝--我們在天上的父」。人活著乃是要彰顯神自己的榮耀,將一切的尊貴頌讚都歸給祂--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神的旨意是關乎祂永恆的國度與衪無窮的權柄之延伸,在地如同在天--願你的國降臨」。這等同神的旨意得以在人間實踐--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其實這以神為中心的操練乃在以人為中心的需求的祈求之前,即在祈求神的供應、寬恕、與保守之先。所以耶穌總結這段教導時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 中的屬靈導引與靈命塑造把牧養的核心帶回到人的「靈」的渴求的核心,讓人能由「願我的旨意成就」的意志轉向「願你(主)的旨意成就」。
 
 

結語


基督徒臨床心理學家貝內爾(David G. Benner)近年努力於結合心理治療與靈性操練。他把現時的心理輔導與靈性牧養按治療的潛力(Potential for Cure)與關顧的潛力(Potential for Care)分為八類並定下它們不同的方位,並將它應用在退修中再提升它的功能,稱此模式為「深切牧靈」(Intensive Soul Care[5]。筆者與貝內爾不謀而合都是認定屬靈導引對心靈關顧與輔導的有效性,而筆者的「心靈輔導與牧養」Soul C.A.R.E.S.模式便是更全面在全人醫治中應用屬靈導引[6]。簡而言之,屬靈導引是以主的旨意為中心,察驗何為神的旨意(羅十二12),而屬靈導師的責任乃幫助受導者過完全奉獻聖潔的生活,而「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 NIV: “spiritual worship” 屬靈的敬拜),也即是說過委身以主為中心的生命就是活在「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中。

神對神的子民說:「你們要住手(休息),要知道我是上帝。」(詩四十六10 神也透過先知以賽亞對我們說:「當趁耶和華可尋找的時候尋找他,相近的時候求告他。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十五6-9)屬靈導引乃兩個信徒(導師與受導者,靈友與靈友)建立互動輔助與導引的關係,經過安靜靈修的時刻,用屬靈的辨察力(spiritual discernment)協助受導者和靈友辨別神的聲音,幫助她/他順服神的旨意,活出基督的生命。


作者簡介:
李耀全牧師是一位心理學家、作家及靈修導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副主任,曾任建道神學院教牧學教授暨教牧博士課程主任,致力靈修神學與心理學整合之研究與寫作,與及婚姻與家庭治療的事工與教學。學歷包括維真學院神學碩士、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 (輔導心理學) 碩士、美國西部浸信宣道神學院教牧學博士等。著作超過 20 本,包括《心靈輔導》、《屬靈操練與生命關懷》、《婚前婚後》等。



[1] 李耀全主編:《在華人教會處境中探尋教牧職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 ,頁122-141
[2] Gerald May, Will and Spirit: A Contemplative Psychology (N.Y.: HarperSanFrancisco,1982), 89.
[3] Augustine of Hippo, Confessions 1.1.
[4] Gerald May, Will and Spirit: A Contemplative Psychology, 104.
[5]David G. Benner, Care of Souls, 186
[6]李耀全,《心靈輔導》,89133-16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