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4日 星期二

飲於智慧古泉:屬靈導引──神聖的藝術

格立(Michael Glerup

翻譯:紀榮神



對談伙伴:《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on Scripture[1]

  儘管耶穌吩咐不可妄稱任何人作拉比或父親,但在基督教發展很早期開始,在埃及和巴勒斯坦的修道院中,屬靈長輩便被稱為abba(父親)或amma(母親)。這些「靈父」和「靈母」分享「父神的慈愛和聖靈的恩賜,藉以培育別人的靈命成長」[2],就這意義來說,他們算得上是屬靈的家長。這些早期的「屬靈導師」透過指導和以身作則,培育自己的門徒靈命發展。如迦賢努(Cassian)所說,「比起講道,活出聖徒般的生命更有教育作用」。[3]

  多個世紀以來,隨著修道生活變得更制度化,個人生活的規條和群體塑造漸漸取代了靈父或靈母與門徒之間的非凡交流。這篇文章會簡略檢視一下古基督教作者對屬靈導引的觀點,分析屬靈指導的四個重要方面:(1)關係的性質、(2)分享個人內在的對話(剖白心思意念)、(3)辨識(diakrisis),及(4)屬靈導師的素質和責任。


關係的性質


  研究屬靈導引的操練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之一,可見於那稱為《沙漠教父箴言》(Apophthegmata Patrum[4]的言論集。這些言論闡明長輩與門徒之間交流的個人性質。這些交流一般很簡短,一矢中的。所提供的答案旨在使尋道者清醒過來,又代表一種可直接應用到手頭上情況的個人知識。這些個人的說話不只是忠告;更打算要剔除某些盲點──那些盲點會攔阻尋道者渴望在祈禱中追求進深。[5]舉一個例:
靈父齊諾(Abba Zeno)說:「如果有人想神快快垂聽他的祈禱,就必須在他站著向神張開雙手,為其他事祈求以先,甚至為他自己的靈魂祈禱之前,全心全意為他的敵人禱告。藉著這行動,神就會應允他所求的一切。[6]

  或可思想以下這段話:
有一個弟兄向靈父波曼(Abba Poeman)問道:「無緣無故向弟兄生氣是甚麼意思?」波曼說:「如果你的弟兄自高自大而傷害了你,你因而向他生氣,就算是無緣無故動怒了。如果他剜出你的右眼,砍下你的右手,而你向他生氣,就是無緣無故發怒了。但是,如果他使你與神隔絕,就要向他發怒。」[7]

  這些對答不會輕易在沙漠中發出或接受,因為問題回答了或說話發出後,說話就要化作行動。同樣,若非出於聖靈的感動,就不會發出話來。[8]

剖白心思意念——向屬靈長輩分享個人內在的對話、思想和人生經歷(不管內容是否意義重大)——……是為要辨識內在的動機和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變化。
The disclosure of thoughts – the sharing of one's interior dialogue, thoughts, and life experiences, insignificant or not, to a spiritual elder – was…[to discern] internal motives and deeper movements of one's personality.


分享個人內在的對話(剖白心思意念)


  剖白心思意念是早期沙漠群體中最不為人了解的操練之一。剖白心思意念——向屬靈長輩分享個人內在的對話、思想和人生經歷(不管內容是否意義重大)——不是為了赦罪和消除罪疚,而是為要辨識內在的動機和一個人內心深處的變化。

  門徒可在兩方面從這些揭示中獲益:第一,任何由心而發的危險或邪惡想法,都會失去其欺騙和扭曲人的力量。如迦賢努所說: 
﹝剖白心思意念思想揭示﹞不但可教導年輕的修士在辨識的真道上直奔,更會實際地使他安全躲開仇敵的一切欺騙和網羅。只要有人不按照自己的決定,而是根據古人的榜樣來生活,這人就永不會被騙。人若不因可怕的羞恥而隱瞞自己內心暗湧的思潮,並經由長輩迅速省察後,再決定是否拒絕或接受這些想法,仇敵的技倆就不能哄騙這人的無知。惡念一經公開,不消等辨識的判語,已不再有危險性;甚至那最骯髒的大蛇,也可以說已從幽暗的地穴中被拖了出來,拉到光明之中。[9]

  或又如加馬加斯(John Climacus)所說:
從前有一個弟兄,他是修道院的財政,曾滿有信心地對我說:「當我還年輕,像野獸般衝動的時候,我面對一次糟透了的屬靈失敗,但由於我從不習慣隱瞞自己內心隱匿處的毒蛇,所以便抓住那蛇的尾巴用力拉了出來——這是指我了結了那件事——我即時向醫治者揭露這件事。他輕輕敲打我的下巴,微笑說:『好吧,孩子,回去做你的工作,千萬別覺得有一點點害怕!』我心裏火熱,按著他所吩咐做了。過了幾天,我知道自己經已痊愈了,然後帶著既喜樂又畏懼的心,繼續做下去。[10]

  在上文中,加馬加斯指到屬靈長輩是「醫治者」,向我們指出思想揭示的第二個好處:揭示可促使得醫治和恢復整全。門徒願意向屬靈長輩揭示自己的思想,那長輩就可成為這門徒心靈的醫生。只要那有辨識力的長輩一知道那些想法,就可開出適當的療方。在這個主題上,加馬加斯遵循傳統的教導。從迦薩的偉大屬靈導師巴薩奴弗(Barsanuphius)更早期的建議,就可闡明這種教導是怎樣的:

弟兄,不要匆匆輕率地由自己來辨識臨到你的想法,這是你力不能及的……但要向你的屬靈父親透露縈繞你內心、與你爭戰的那些想法,他就會藉著神醫治你。[11]

門徒願意向屬靈長輩揭示自己的思想,那長輩就可成為這門徒心靈的醫生。只要那有辨識力的長輩一知道那些想法,就可開出適當的療方。
Revealing one's thoughts to a spiritual elder allows the elder to become a physician to the disciple's soul. Once the thoughts are made known to the discerning elder, an appropriate treatment may be prescribed.


辨識力


  在《天梯》(直譯,原著:The Ladder of the Divine Ascent)的第26步中,加馬加斯給辨識下了以下的定義:

在初學者中間,辨識就是真正的自我認識;在完美道路上走到半途的人中間,辨識是一種屬靈的能力,能區分甚麼是真正的美善、甚麼在本質上是與美善相反;在完全人中間,辨識所得來的知識是來自神的光照,可藉其亮光照明別人裏面的黑暗。更廣義來說,辨識是(也被認為是)隨時隨地、不論任何事情,都對神的旨意有可靠的理解,這種能力只見於那些身、心和語言都純潔的人之中……辨識是一個未朽壞的良心,是純正的領悟。[12]

  所以,對成熟的人而言,辨識是洞悉別人的屬靈需要:讀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聖靈的直接感動。於是,聖靈才是門徒心靈的真正嚮導,屬靈長輩只發揮中介者的角色而已。

  迦賢努用上全卷《對談錄卷二》(Conference Two)來寫到辨識的主題:「一切德行的源頭和根源」。透過靈父摩西(Abba Moses)的說話,迦賢努描述可如何獲得辨識:

人真的謙卑時,才能得到真正的辨識。我們願意把一切所做和所想的事都交給我們的長輩審視,就是有這種謙卑的首項證據。這是為要確保人完全不依靠自己的判斷,在凡事上服從他們的權威,並必須根據他們所流傳下來的傳統確立對與錯的規範。[13]

  辨識之路始於三方面:(1)謙卑、(2)放棄由個人主動決定屬靈的事,及(3)屬靈長輩的指導。

  上述各段引文闡明,要有靈命長進,就不可缺少屬靈指導。因此,雖然屬靈父親或母親並不容易找到,卻是必須尋覓的。事實上,人必須努力探索,小心選擇。如加馬加斯指出:

我們應分析自己有怎樣的熱情和順服,再因應選擇我們的導師。若果慾望是你的問題,就不要選擇一個笑面迎人、飲食不缺的行神蹟者來訓練你,反而要選擇一個決不追求食物享受的苦行者。若果你自高自大,你的導師就要嚴厲不屈,不可溫和妥協。我們不必著意尋找有預知恩賜的人,卻要尋找真正謙卑的導師,其品格和住處正正可克制我們的弱點。[14]


屬靈導師的素質和責任


  選擇屬靈導師時,不應根據他的年紀,卻要取決於「未失去光彩的生命」。靈父摩西勸告說:
我們必須跟隨那些表明了在年輕時活得可配稱讚和仰慕的人,他們沒有自以為是地生活,而是受他們長輩的傳統所訓練。[15]

  在《師規》(直譯,原著:The Rule of the MasterRegula Magistra[16]〕)中,我們發現修院院長(abbot譯按:源自亞蘭文abba)必須有這些相同的素質:

院長必須常常記得自己被人怎樣稱呼,要成為名副其實的院長,才配管理修道院。院長被認為是基督在修道院中的代表,因為人是以祂的名來稱呼他,如使徒所說:「你們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abba)!父!』」因此,院長必不可教導或要求或吩咐一切主的律法之外的事,叫他的命令、告誡和教導都可如同神公義的酵一樣,進到他門徒的心中……任何人領受了abbot一名之後,就必須以雙重的教導來指教他的門徒,這是說,他要多靠自己的行為來表明一切美善和聖潔的事,甚至比用言語還多。怎樣行? 院長向能明白的門徒,就用說話宣講主的命令,但向硬心和頭腦簡單的門徒,就要透過他的行為來表明神的規矩。[17]
   
  由於屬靈導師不但用言教,也用身教,所以他們的生活應是值得表揚的,並養成謙卑的品格。屬靈導師應表現出溫柔、忍耐、愛心,並願意與人當面對質和訓斥人:

院長在教導中必須謹守使徒保羅提出的步驟:「要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這是說,按情況需要,有時要嚴厲,有時要溫和,有時必須表現出老師的嚴厲,有時必須流露父親的慈愛。[18]

  選擇一位適合的導師,再把自己的思想和生命交由這導師指導——早期的修道著作都會強調這樣做有多重要,但屬靈導師或院長的責任又如何?這一點再次在《師規》中可見:

院長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記住,在主可怕的審判之時,他的教導和他門徒的順服程度將會受審查,這兩方面皆會被過問。院長要知道無論神家的父發現羊群中欠缺了甚麼,都將會歸咎為牧人的過失。[19]

由於屬靈導師不但用言教,也用身教,所以他們的生活應是值得表揚的,並養成謙卑的品格。
Since a spiritual guide teaches not only by words but also by her or his life, the guide's life should be praiseworthy and fashioned in humility.

  另外:
院長必須常常記住自己是誰,記住自己被人怎樣稱呼,不可忘記多託誰就向誰多要。他要知道自己既承擔了管理靈魂的職責,就必須預備好自己將來交賬。此外,不論他要照顧的弟兄數目有多少,他也要知道到了審判之日,他除了要為自己的靈魂向主交賬,也須要為那些弟兄的靈魂向主交賬,因他們在修道院中都沒有按照自己的心意而行,乃是常常服從他的命令……對於將來要就託付了給他的羊群而受牧人的審斷,他總是戰戰兢兢,既要為別人負責,同時也要小心為自己負責;既要告誡改正別人,自己也要全無過失。[20]

  正如這個作者指出,多託誰,就向誰多要。屬靈導師不但要為自己的生命向神負責,還要為那些託付了給他們的生命負責。

  在早期的教父著作中,導師和受導者的角色和責任清楚劃分,兩者也被賦予深切寄望,但唯有藉著聖靈所賜的能力,方能恰當地理解這些責任。如《師規》的作者指出,「院長是這神聖藝術的大師,不把這藝術演出的功勞歸於自己,而是歸功於主,主的恩典成就了我們所行的一切神聖事工」。[21]

  拿先斯的貴格利(Gregory of Nazianzus)形容屬靈導引為「藝術中之藝術、科學中之科學」。[22]沒有別的任務比它更艱鉅、更重要。那麼,誰夠資格擔當?坦白說,沒有人夠資格。但耶穌向祂的門徒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23]神是真正的父,生下與祂兒子的形象相配的屬靈兒女,這些兒女會認出神的旨意,並與之合作。這些屬靈兒女以謙卑、溫柔、愛心見稱,並且虛心受教,又具辨識力。隨著時間過去,追求靈命成熟的人一再尋求他們的指導,於是他們就漸漸察覺到自己作導師的呼召。


作者簡介:
格立(Michael Glerup)是《古代基督信仰聖經註釋叢書》(Ancient Christian Commentary on Scripture, ACCS)的研究編輯,這套叢書是跨宗派的教父釋經書,全套共28冊,由InterVarsity Press出版,目的是將今天多元的基督教傳統與基督教先賢連繫,促進兩者的交流。有關這項計劃,可瀏覽以下網址:www.ancientchristian.com



[2] Donald Corcoran, “Spiritual Guidance,” in Christian Spirituality: Origins to the Twelfth Century, Bernard McGinn, John Meyendorff, and Jean Leclerq, eds. New York: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447.
[3] 同上,446
[4] The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trans. with foreword by Benedicta Ward, SLG. Kalamazoo: Cistern Publications, 1975
[5] 祈禱上有進步,是修道生活的目標。
[6] The Sayings of the Desert Fathers, 67.
[7] 同上,87
[8] Douglas Burton-Christie, The Word in the Desert: Scripture and the Quest for Holiness in Early Christian Monastic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76-103
[9] John Cassian, Conferences, Colm Luibheid, trans.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1985, 68.
[10] John Climacus, 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Colm Luibheid and Norman Russell, trans. Mahwah, N.J.: Paulist Press, 1982, 102.
[11] Tomáš Špidlík, The Spirituality of the Christian East: A Systematic Handbook, Anthony P. Gythiel, trans. Kalamazoo, MI: Cistern Publications Inc., 1986, 284.
[12] 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229.
[13] Conferences, 67.
[14] The Ladder of Divine Ascent, 119.
[15] Conferences, 67.
[16] 這規條的作者不詳,很可能是在第六世紀前半葉寫於羅馬或坎帕尼亞。雖然在一些圈子中仍備受爭議,但大多數學者承認《師規》是本篤會守則(Rule of Benedict of Nursia)的主要資料來源。
[17] The Rule of the Master, Luke Eberle, trans. Kalamazoo, MI: Cistern Publications, 1977, 111-112.
[18] 同上,112-113
[19] 同上,111
[20] 同上,113-14
[21] 同上,114
[22] Bishop Kallistos Ware, Foreword in Spiritual Direction in the Early Christian East. Kalamazoo, MI: Cistern Publications, 1990, xxvi.
[23] 太十九2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