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牧者與靈命塑造:拉近講壇與會眾距離的願景

麥基亞(Stephen A. Macchia

翻譯:黎華煜



  那是星期五晚上8時,完成了整個星期的事奉,我們的電話響起來。芳蘭是我們教會中的朋友,年屆87歲。她需要有人傾訴,需要牧者的鼓勵和代禱,所以打電話來。她有四個子女,都已長大成人,四人也面對創傷性疾病,包括要接受脊柱融合手術、患紅斑狼瘡、乳癌、肌肉萎縮、糖尿病和白內障。芳蘭幾乎用上所有日子來服侍別人,現在這關鍵時刻,她也要得到一些支持。芳蘭說自己已感到很疲倦,因她用上很多時間煮食、做家務、探望和照顧家人。

  芳蘭在電話中提到,獨居時最難受的地方之一,是沒有人與她一同唱詩歌。她談到自己最喜歡的詩歌「我靈安靜」(Be Still My Soul)後,我建議我們在祈禱之前先一同唱這歌。我在電話中完全感受到芳蘭興奮的心情,因為我聽到她輕快地踏著節奏,走到另一個房間取她的詩歌本。

  我們帶著熱情唱完了整首歌,由芳蘭領唱,我跟著哼。感謝神,雖然只有芳蘭手中拿著歌詞,我也沒有唱錯太多。我們祈禱後,便掛了電話,我倆都感到完全滿足,聖靈明顯的同在和加力,使我們的心靈重新振作,疲倦的身軀得以恢復過來。

  星期五晚上與芳蘭的這次對話令我想起這世代的一個迫切需要,就是要拉近講壇與會眾之間的距離。外面還有很多好像芳蘭的人,超過我們所能想像,他們都渴望與神能有真實而富意義的相交,希望牧者認同和造就他們。這些牧者都會重視帶領別人與基督更深相交,最終叫他們在信徒群體內彼此相交。這想法叫我心中想到兩個重要的問題:


第一,若果有人要求、假定、甚至夢想,有一天屬靈導引和靈命塑造會成為教牧事奉和會眾生活的核心,這是否只是個奢望?


  我第一次接觸到屬靈導引的情況是這樣的:我朋友的屬靈導師身穿素色汗衫和工人褲,腳踏露腳指的皮涼鞋,就走進我的專業辦公室。其實我之前曾打電話給他,冒昧邀請他下次來到附近時上來我的辦公室。我告訴他我需要與他見面,向他討教,看看到底這(屬靈導引)是否適合我。

  出乎意料,那導師上來了。他很謙卑,與我坐下來,耐心回答我所有幼稚的問題。15年後,我必須承認:比起任何我有幸認識的人來說,這位我最愛的聖公會修士在如何在祈禱中傾聽神的聲音(listening prayer)和真實與神相交方面,教了我最多功課。至於其他有關屬靈導引的學習,我是透過大量書籍、課程、研討會、退修會,和少數真正明白屬靈導引是關乎甚麼的屬靈領袖那裏發掘出來的。

  現在,我擔任其他領袖的屬靈導師,每天總有些事會提醒我為何這事工在當代教會中如此重要,因為有好像芳蘭一樣的人:人生遭遇艱難,前路看似茫茫,身邊的人使我們疲憊不堪時,我們需要被引導回到救主那裏。就是為了這份盼望,我們需要欣然接受屬靈導引的喜樂和挑戰,特別是要從講壇去到會眾中間。

  每一次,當我與其他渴望與神更深相交的人,分享我進到屬靈導引的旅程時,都會得到一個相同的回應:「我怎樣才能有相同的經歷?」很多人經歷了出色的門徒訓練;有些人甚至得到良師細心的栽培,但極少人會有幸,單為了發展心靈與永生神連繫的「肌肉」,而得到持續的屬靈指導。我們需要興起新一代的教牧領袖,盡快意識到這種需要,並踏出一步實行出來。

  由於我越來越熱心要培訓領袖,使他們得著屬靈導引和塑造並活出來,神已將一個宏大的願景放在我心中,叫我夢想在有生之年可見到這個願景實現,即使這只會發生在會眾中少數的有心人身上。與我一同構想這個願景吧:一所蒙聖靈加力的教會(ecclesia),由屬靈的領袖帶領,邀請其他人在屬靈群體(ecclesiola)中一同學習成熟,在那裏建立屬靈的友誼作屬靈的對話,支持並肯定所有人的靈命轉化,最終在我們的生活、群體和全世界中帶來屬靈復興——造就一個個以基督的愛來照亮世界的「小基督」。

每一次,當我與其他渴望與神更深相交的人,分享我進到屬靈導引的旅程時,都會得到一個相同的回應:「我怎樣才能有相同的經歷?」Every time I share my journey into spiritual direction with others who are hungering for a deeper communion with God, I get a common response: "How can I experience the same thing?"

  一所蒙聖靈加力的教會,由屬靈的領袖帶領……在屬靈的群體中學習……像屬靈的朋友一樣相愛……為屬靈的轉化聆聽……活出屬靈的復興……依靠聖靈的力量。

  上面的話雖很拗口:卻是廣泛、整全,並能夠做到的。這些都是環繞靈命塑造運動的主題,《靈深一席談》的讀者現在都已參與其中,無論你是福音派、天主教或東正教,我們都使用這些字眼,以相似的方式給它們下定義,有些人會用較古典的言詞,另一些人則用較現代的術語。但我們都站在同一陣線上,因這關係到我們內心的渴望,就是要見到這運動塑造全世界基督信仰的將來。

教牧和領袖不可停留在活動的策劃者角色,而是要成為屬靈導師,指導一切渴求更多得著神永不止息的愛的人。Instead of becoming program developers, pastors and leaders need to become spiritual guides to all who hunger for more of God's unfailing love.

  很明顯,我們都越發渴想與三一神更真實地同行。(有些人甚至把這關係比作跳舞!)巴喬治(George Barna)就今天進行的「革命」所講的若有一半正確(見George Barna, Revolution, Tyndale House, 2005),那麼就有數以千計的信徒正對自己在地方教會的經驗感到不滿意。

  如果魏樂德、傅士德、畢德生、克萊布、貝內爾、白琦,及其他人都站在二十一世紀靈命塑造運動的尖端、作我們的思想領袖,那麼,就會有數以百萬計的屬靈飢民準備好來跟隨他們。

  如果福樂(Fuller)、台伯特(Talbot)、丹佛(Denver)、三一(Trinity)、哥頓康威(Gordon-Conwell)及其他福音派神學院都能獨具慧眼,留心豐富的古代和現代文獻,細察轉化了的教會的榜樣,以及今天正在發展的靈命塑造運動中所促成的領袖成長,那麼,我們的會眾就可能得到新一批與眾不同、已預備好承接火炬的教牧更悉心的培育。


第二,要宏大的願景得以種下、生根、進深,最後在我們眼前開花,需要付出甚麼代價?


  由於我們通向靈命塑造的運動是有機的,而屬靈導引的事工又會帶來生命,所以教會的計劃斷不能離開與神的真實相交,因為教牧事工和信徒的生命全賴這份真實。教牧和領袖不可變成計劃開發者,而是要成為屬靈導師,指導一切渴求有更多神永不止息的愛的人。
  

這土壤需要由神的靈為祂的教會預備。


  當初期教會的成員完全依靠神的靈一同生活時,他們便得著五旬節的經歷。經過40日的「退修」,有耶穌向他們講論神的國,聖靈就預備他們,加力給他們,探訪他們,又按照神的旨意和優先次序來團結他們。於是,他們都被聖靈充滿;都因聖靈的同在而驚訝不已,從心靈的深處發出敬拜。

  試想像,要是二十一世紀的教會有類似的五旬節經歷,我們的心眼將會被打開,得見神大能的臨在我們中間。這怎樣才可發生?當我們將耳朵對準神的方向,相信祂會在我們中間施展祂的大能大力,唯有這樣神才會清楚講話,帶來安慰和確信。

  在芳蘭表達出自己最深處的憂慮時,她便向全能的神呼求。她最大的安慰是來自她知道聖靈確實會聆聽她的祈禱,賜下唯有祂才能賜的、陪伴在旁的力量。得著聖靈的支持,叫芳蘭在服侍中重新得著喜樂,並對明天抱有盼望。

  我們參與的屬靈活動需要神的靈以更新的風吹遍我們的教會,用祂的愛、恩典、憐憫和平安來點燃我們的心。「你已將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見你的面得著滿足的快樂」(徒二28)。願在我們這一代中也是如此。


然後,種子需要在屬靈領袖的指導下得到栽種。


  如果屬靈的智慧可重新澆灌在神的教會上,那麼,教牧和有屬靈權柄地位的領袖都必須作好預備。如果要地方教會中的信徒得以經歷靈命塑造和導引,僕人領袖就必須被興起來,他們得表明自己有能力擔任屬靈導師。我們的領袖必先要成為好的聆聽者:聆聽神的靈,又聆聽別人的聲音。

  彼得、約翰、司提反和其他使徒帶領著第一世紀的「神學院」,他們因應當時迫切的需要而作出行動。他們義不容辭地在講台和大街小巷中擔起領導的工作,表現卓絕。他們傳道,告誡,懇求,又祈禱。他們服侍人,為人施洗,教導人,又醫治人。結果,他們得以持久專心聆聽和遵從神的呼召。

  今天的神學院正在極力訓練下一代的領袖。不過,焦點必須繼續落在「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4)。我們面對的試探是把這兩個重要的優先事項棄之不顧,而掛慮太小或太多的事,以致反過來擠出了我們內心那唯一的焦點。眾使徒也受到外在的忙碌挑戰,但感謝神,他們承認「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徒六2)。

  我有幸服侍的神學院學生也開始發現,他們那幾年所受的不只是純學術性的訓練。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在他們個人的祈禱密室中培養他們內心的習慣,與同輩建立帶來生命的屬靈友誼,騰出一段長時間讓心靈作安息的祈禱。我們也因此不斷看見他們有顯著的轉化,對將來充滿盼望。

  當我們的領袖被人要求「管理飯食」或進行其他消耗時間的工作時,他們必須操練作明智的選擇,寧可與其他人一起祈禱、學習神的話語,這是三一神屬靈指導的兩種重要元素。對忙碌的教牧或領袖來說,這是極大的挑戰,但要維繫靈命塑造的運動,就必須克服這挑戰。


要能夠生根發展,就需要在屬靈群體中提供水分和養分。


  初期教會的信徒生活在豐富的屬靈群體中,他們「都起了敬畏的心……都在一處,凡物公用……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徒二43-47;呂振中版及和合本)。

  今天極少信徒群體會經歷到相似的情景。我們被分裂、分散,又專注自己。我們生活在競爭之中,彼此較量,而不是互相支持和維繫彼此的生命。今天我們需要真正的屬靈群體,這需要比生命來得更大,但卻只有極少人願意放開屬世的追求來尋找真實的群體。

  要培養有意義的群體,可以在其中真正實踐聖經的「彼此」——即彼此相愛、服侍、鼓勵、關顧、祈禱和順服——實在很困難。有些人奉獻「40日」來深化他們的群體,提供一塊跳板,帶來以群體為本的事奉生活方式。我們的地方教會也試過這樣做,在個人層面上的確有了更深的彼此委身。

  在從事靈命塑造和屬靈導引的人中間,響起了一個動人的呼召,叫教牧和領袖以健康的合一來澆灌這運動。唯有這樣,我們才會知道彼此同行其實是甚麼回事,並帶著火熱的心來履行主的誡命。


藉著屬靈友誼而產生的極大耐心、愛心和關心,最終必會開花。


初期的信徒群體被聖靈充滿,意識到合一的喜樂,發覺他們處於獨一無二的位置,「都是一心一意的,沒有一人說他的東西有一樣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眾人也都蒙大恩。內中也沒有一個缺乏的,因為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的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徒四32-35)。

今天我們需要真正的屬靈群體,這需要比生命來得更大,但卻只有極少人願意放開屬世的追求來尋找真實的群體。The need for authentic spiritual community today is larger than life, and few are willing to let go of worldly pursuits in place of genuine community.

  聖經告訴我們,巴拿巴賣了自己的田地,把錢拿給使徒。之後,我們馬上知道亞拿尼亞和撒非喇如何做了相反的事:二人賣了房產,卻把部分的錢留給自己。在初期教會的這個時刻,我們開始見到欺詐和分裂如何破壞人際關係和使命。

  這份期刊的讀者肯定曾經歷到屬靈友誼的喜樂,我們可列出很多人的名字,他們曾在這層次的關係上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當我發展這種友誼時,我渴望這友誼可變得更深。過程中當然會出現不少攔阻,但願意投放時間,就可令這在基督裏的生命更豐富。

  我們都需要屬靈友誼這份禮物,慷慨的施予往還。然而,很多教牧和領袖今天仍會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因此他們更須要從友誼中得著恩典。我們在所屬的這個安全之地,得以長成我們渴望要成為的人。這是回贈給施予者的禮物,這禮物必定會為靈命塑造的運動帶來生命,又為所有為別人提供指導的人帶來力量。
  

屬靈轉化帶來生命改變與成長——自然和有生命力地出現。


  在初期教會中,個人與永生神相遇而生命得著改變,這些生命改變的方式著實值得留意。使徒行傳一再記下講述這些神蹟的故事。彼得和約翰面對百姓的領袖和長老時,滿有口才講論到耶穌怎樣永遠改變了他們的生命。為甚麼他們會如此大膽?「我們所看見、所聽見的,不能不說」(徒四20)。

  教會在他們的眼前有組織和奇妙地建立起來,這叫人嘆為觀止,樂於服侍。即使他們只是普通人,但看見他們是這樣緊密地與耶穌同行,就實在令人驚訝。同樣,當教牧和其他屬靈領袖在屬靈導引、退修會,或飢渴慕義的小組中服侍時,他們對神和對人的愛就變得幾乎可以觸摸到。

  要這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得到接受,確實需要很大的改革。我們不會再以計劃為本,卻會注重關係。我們選擇以真誠講道和教導,邀請別人加入破碎和得復興的旅程。我們會減慢令人枯竭的生活節奏,以便根據更能維繫生命的優先次序,來重整自己的方向。我們會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發現神在作工。我們會真真正正活出我們生命的核心,邀請別人加入這廣大的空間,看見我們的救恩在其中活現出來。

  當教牧和領袖認出他們事奉的最首要工作是復和——鼓勵人建立活潑的關係,信靠神又信任神的子民——他們就會發現,跟在寬恕、恩典和愛中的轉化相比,現在所付出的代價實在微不足道。我們必須力勸自己的領袖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來追求這目標。


當劇變過去,領袖的願景在願意分享夢想、為明天建立團隊的新一代僕人領袖內心和生命中都扎了根時,才會出現有果效的倍增……接著帶來全世界的屬靈復興。


  當我們依從神的方向,用心來帶領,學習如何一同作追求靈命成熟的信徒,專心聆聽彼此的心聲,以合乎基督徒名字的方式去愛,那在我們靈命塑造運動中湧現的生命,才會結出恆久的果子。這是屬靈復興的精髓所在,比起其他一切,這果子是我們都更渴求、祈求和渴慕得到的。

  第一世紀的教會示範了「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7),開創了先河。這不是因潛移默化而發生,而是來自一代已得著復興的基督跟隨者,他們熱切在最深的層次認識神,聚集一同敬拜和服侍,一同享受神的恩惠。他們不但在強烈的反對和壓迫下存活過來,更在苦難中發旺成長。

  今天靈命塑造的運動正在大大促使教會的屬靈復興。當信徒在聖靈裏活過來,開始重整自己每天的生活,實踐在禱告中聆聽、默想聖經和反省的操練,他們的靈魂就得著復甦,生命就得著更新。於是,他們身邊的世界就有著基督的同在。從我們靈魂的深處中,我們經歷到服侍的生命力……裏外更新的復興。

  我們踏上了靈命塑造的旅程,明白到我們的身心痛苦背後的價值。我們已獲邀參與更深的信仰之行,已經歷到天父恩典的撫摸,在我們豐富的信仰表述中找到了彼此的家。

  我們就像我那位87歲的朋友芳蘭一樣,知道自己有需要得著導引,就願意與關心她心靈的牧者聯絡。那導引只屬輕描淡寫,但我們相交的喜樂卻深刻。願這經驗成為二十一世紀教會的常規,又願我們這一代的教牧和領袖,帶著神聖的膽量和謙卑的心站出來,帶領我們向前進到榮耀中:為著神、為著我們,又為著那吸引我們合一的聖名的緣故。


作者簡介:
麥基亞(Stephen A. Macchia)牧師是Leadership Transformations, Inc的創會會長(見www.LeadershipTransformations.org),又是哥頓康威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突破中心(Pierce Center)的主任。麥基亞寫作了幾本書,包括Becoming a Healthy ChurchBecoming a Healthy DiscipleBecoming a Healthy Team(全都由Baker Books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