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勇闖七重山」:七個靈命階段和突破

彭順強(Daniel S.K. Pang)



        筆者在信主約三年後(1986),因著一位姊妹的推薦,收聽由溫偉耀博士主講的「作個八十年代的屬靈人」的錄音聲帶。內容主要以中世紀屬靈人大德蘭(Teresa of Avila; 1515-82)的《七寶樓臺》(Interior Castle)為依據,將信徒的屬靈生命分為七個階段來作描述。它給了我一個靈命成長的藍圖。這講座不單擴闊和加深了筆者對靈命成長的了解,更因而對於靈修學和靈程的模式產生極大的興趣。這的確構成了我日後在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修讀「靈修神學」(Spiritual Theology)的主因。

        自從在大學唸「心理學」(特別是「成長心理學」/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和「宗教心理學」/psychology of religion)和神學院唸「靈修神學」後,便一直希望可以探索出信徒的「心理成長」和他的「靈命成長」之間的關係,並因而整合出一個更為全面性的全人成長模式。因著讀神學時沒有遇上這兩學科兼備的教授作為論文指導,於是便放下了這個的研究和寫作計劃。但及至牧養教會多年,和在神學院中為神學生作靈修指導後,便由原本要滿足「自己個人」對靈命成長的興趣,轉變成實際上牧養教會會眾,及教導與指導神學生的需要。

        聖經常提醒我們要在靈裏長進。保羅認定說:「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裏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彼得也勸籲說:「你們卻要在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的恩典和知識上有長進」(彼後三18)。希伯來的作者同樣鼓信徒說:「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六1)。但成長的模式和藍圖究竟是怎樣的,以至可以作為方向上的指引呢?以下是筆者將各方學問和體驗(包括:聖經的教導、各靈修傳統、成長心理學、宗教心理學、牧養體驗,及屬靈導引)[i]作出整合後,而建構成的靈命成長模式,以供信徒作「參考」之用(成長模式有不少,筆者也自覺所提出的也有不少不足之處呢)。同時也希望可以引發更多華人基督徒在靈命成長模式上作出研究和立說。

筆者認為靈命的成長可以分成七個階段:(1)靈魂醒悟期;(2)模造更新期;(3)神契建立期;(4)信心跳躍期;(5)蒙召委身期;(6)狂喜黑夜期;及(7)聯合生命期。此七階段也可歸納成三個不同主導的類別:(1)神的介入(「靈魂醒悟期」)、(2)人神合作(包括「心靈更新期」、「神契建立期」、「信心跳躍期」),及(3)神的作為(包括「蒙召委身期」、「狂喜黑夜期」、「神人生命期」)。所以,方向是從人的掌握程度日益減少,直至被神所完全掌管。[ii]


(一) 「靈魂醒悟期」(Awakening)﹕


人因遇見神而靈魂得以醒悟過來。這是一種直覺和不能言喻的經驗。當時人既感畏懼,但又感喜樂、興奮及滿足,甚至產生一種單純的心。這次與神的相遇,一方面使人認識到神的偉大、超越及聖潔;另一方面也因而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卑微、罪性、不潔,並因此感到需要救恩。

這階段的金句是: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九10),和「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19-20)。相關的聖經例子有耶和華降臨西乃山頒佈十誡的情境(出十九1618)、以賽亞聖殿中遇見神(賽六5)、彼得為他的小信而認罪(路五5-8),及保羅在大馬色路上遇見主(使七59-60)。

第一階段的突破關鍵是不要只留戀和停留在與神相遇中那份情感上的興奮,和只滿足於認識神的偉大、超越,及聖潔。而是要藉著教會領袖、讀經、禱告來認識神。此外,單單「認識」自己的卑微、罪和獲取救恩是不足夠。初信者要在實際的「行動」上,勝過試探,和追求德行;也要將這美好的福音傳開去。


(二) 「模造更新期」(Transformation):


信徒的信仰生命被模造和更新。在教會中,他被領袖和整個群體來模造。他也藉著閱讀聖經而在「認知」層面上瞭解神的屬性與作為;也藉著禱告讓神認識他。因著那份「我找到了」的興奮,他熱心傳揚所信(傳福音)。在生命上,他除去神眼中看為的惡,並行神眼中看為的義。

這階段的金句是:「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相關的聖經例子有撒讓的改變(路十九8)和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的醒悟(約四25-29)。

第二階段的突破關鍵,是當時人要學習不可只依賴他人對他有關信仰上的教導。而是要作出反思,並要學習以自己從聖經中所學得的,來衡量別的信徒在信仰上的理解,且能建立自己一種個人的信仰立場。信徒在這階段也要在「頭腦知識」上對神的認識外,還加上與神建立「個人關係」(這是內在的)。他最終要脫離只等他人來餵養;相反地,他要學習如何餵養低於他靈命的人,或教會中的初信者。


(三) 「神契建立期」(Active Building):


他從先前兩階段中的「頭腦上」對神的認識,進而到在「關係上」認識祂。這是一種「直向生命」(vertical life),因為是從上(神)而下(人),又是從下而上的團契式溝通關係。筆者稱這為「神契」(communion with God)。此外,這又是一個「建立」時期。他開始將不同人對於信仰的意見,及按自己對神的認知和所建立的關係,整合為「一個」可共融的信念。這是一種「立己」表現。這階段也是「立人」時期,因為這時的信徒在經過第二階段的教會栽培和個人更新後,並加上以上所指的神人契合後,便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格作回報教會的事奉。他開始發現自己在群體中的獨特性、變得有責任感、看重於象微性的東西(如:別人的嘉獎),及努力達成屬靈的目標。在這與神關係、建立個人信念、及建立教會等各方面,都全面豐收的階段中,他最大的引誘和挑戰,是這份因成功而產生的「驕傲」。

這階段的金句是: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聖經中相關的例子有耶穌比喻中的主人與三個給分派金錢做生意的僕人(太二十五14-15),和保羅在安提阿教會的事奉(使十一25-26)等等。

第三階段的突破關鍵是要學習面對信仰上的各種理性疑問。他也要面對個人一些在過去發生但卻沒有好好處理的疑惑。他要在忠心努力事奉之餘,明白他是要得神的喜悅,而並非人的喜悅或掌聲。他要如耶穌所說:「這樣,你們做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僕人,所做的本是我們應分作的。』」(路十七10)。他要以謙卑來克勝自已的驕傲。


(四) 「信心跳躍期」(Leap of Faith):


這階段的成長可分為「理性方面」和「屬靈方面」。在「理性方面」,他開始正視和處理信仰上有矛盾性的觀念。這些矛盾的範疇包括「神學」、「信仰與世界」、及「信仰與生活」。在之前的第三階段中,他相信不同的信念是可以融合為一。但到了這第四階段,他意識到無論是基督教信仰的信念本身(如:三位一體、基督神人二性、揀選論、末世論)、或基督教信仰與世界(如:與科學、心理學、文化)、或信仰與生活(如:苦難),都存在著一些矛盾,並甚至不能共融,無法解釋。這也激起了他對信仰的反思和反省。到了最後,信仰的堅持,便只能以「信心跳躍」(Leap of Faith)才能達到。因為唯有「信心」才能超越那不能解釋和那百份百肯定的索求。在「屬靈方面」,這階段的他開始將專注從第三階段的外在「事奉」或「事工」(doing)的成功與否,轉移至內在於自己的「屬靈質素」(being)上。並且,他也從祈求神彰顯祂的「大能」,轉移至尋求和享受神的「臨在」。

        這階段的金句是: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來十一1),和「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羅八35)?聖經中反面的例子有落在荊棘裏的種子比喻(太十三22)、耶穌被捉拿和被釘後的彼得(路二十二56-57),及多馬的不信(約二十24-25)。正面的例子有大衛迎戰歌利亞(撒上十七45-46)、但以理在獅子坑裏不懼怕(六21-22)、落在好土的種子比喻(太十三23),及患十二年血漏病女人的信心(可五25-28)。

第四階段的突破關鍵是不要以為所有的矛盾概念都可以有答案。他要接受有些的信仰問題,也許今生都不一定可找到答案。重要的是以「信心」來接受。對於那些不能改變或回轉的事情,他要學習「放手」,也要給自己時間來接受。他要再一次憑信心向神獻上自己。他在享受神的臨在之外,也不能忘記神對我們的呼召,並要以順服的心受命。


(五) 「蒙召委身期」(The Called & Committed Life):


第五階段的信仰歷程,是從第四階段的「信念」和「生命」的處理中,進而到「蒙召」和「委身」上。在這「蒙召委身期」中,當時人心靈間擁有深層的平靜,這平靜超越自己個人際遇,和周遭環境的打擾。「處變不驚」是他的境界。心靈的平靜也使他能有屬靈的「分辨能力」(discernment)。他能分辨出神與自己聲音之別,及分辨出神的靈與邪靈聲音之別。因著能分辨出神的聲音,故他能聽到神對他的呼召;而他又能存著順服的心,委身服事別人。這階段的生命可說是一個「橫向的生命」(horizontal life;對比於第三和第四階段的「直向生命」)---一個向世界出發的生命。

        這階段的聖經金句是:「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裏,請差遣我』」(賽 6:8)!聖經中有關這階段的反面例子有約拿不願拯救尼尼微城的人(拿一1-3)、掃羅王犯罪以至神的靈離開他(撒下九22)。正面的例子有以賽亞回應耶和華的呼召(賽六8)、耶穌降卑順服以至於死(腓二6-8),及保羅被召呼為外邦人的使徒等等。

        第五階段的突破關鍵是放下私心,以至能聽到神在他身上的心意,並且能對於神的呼召作積極的回應。另一方面,他要明白神在他身上有主權,所以他要以開放的心,讓神給他神秘的經驗。當中包括有快樂的神秘經歷,也有痛苦的神秘經歷。


(六) 「狂喜黑夜期」(Ecstasy & Dark Night of the Soul):


大部份第五階段的信徒都不會經歷第六階段而直接經歷第七階段。這是一種神秘經歷。人在降服、謙卑及充滿著愛的情懷中,以「默觀」(Contemplation)的方法,直覺神的臨在,並經歷到一份「屬靈的喜樂」(spiritual delights)。可是,在另一方面,在神魂超拔(rapture)的過程中,他雖能直接地經歷神和認識神,但卻因人在靈性上的軟弱,故不能持續地與神契合,而靈魂不得不離開神。這不捨的離開,使當時人的靈魂感到極大的痛苦。也可能因著莫明的原因,在渴望神或熱切呼求神的日子中,卻感到神遠離他。這就是所謂的「心靈的黑夜」(dark night of the soul)。其作用是「煉淨人的靈」 purification of the soul),讓信徒明白自己的不足,並因而對神更為渴慕。

這階段的聖經金句:我的心哪,你為何憂悶?為何在我裏面煩躁?應當仰望神,因他笑臉幫助我;我還要稱讚他」(詩四十二5)。聖經中的例子有受苦中的約伯(伯三1-4)、憂悶中的詩人(詩四十二5)、《雅歌》作者找不到他的愛人(三1-2)、耶穌在十架上被父神離棄(太二十七46),及保羅被提到三層天的經歷(林後十二2-4)。

第六階段的突破關鍵是以順服的心接受神所賜的神秘經歷,特別是當他在「心靈的黑夜」時,要以安靜的心等候神。要知道神在這時將他的「靈魂」淨化,以至他承認若沒有了神,他根本不能在靈裏存活。他要明白除了神以外,他不可能從別處得到靈裏的滿足。


(七) 「聯合生命期」(Union with God):


信仰生命最高的境界是「聯合生命期」。在這期間,人的靈魂與神「成婚」(spiritual marriage)而「合而為一」(union with God)。神的心思和意念都成為當時人的心思和意念,當時人於是便能完全地體貼神。因此,他便能夠活出「普世仁愛的生命」(life of universal love---並沒有偏愛某群體或某民族,反而能愛全人類。他的信念是普世的。他活出基督那份全然順服的生命。他能夠從生命的掙扎中取得智慧。他願意為他人而活出愛的生命。他並不為事物與憂慮所困。他不再計較生活有多卑微或有多好。在別人眼中,他就像捨棄了生命,但他其實活出了生命的真諦。

        這階段的金句是:「聖父啊,求你因你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約十七11)。聖經中的反面例子有彼得不願與外邦人相近(加二12-14)。正面的例子有耶穌在十架上求父神赦免釘死他的人(路二十三34),保羅所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後四7);並膽敢說他「活著就是基督!」(腓一20-21!


結論


「靈命階段觀」為要幫助我們和他人(一)了解屬靈生命成長的藍圖;(二)釐訂自己屬靈生命的狀況;及(三)了解可突破的空間和關鍵。所以,靈命階段觀並不是作與他人比較。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的訓誡,正好是這方面的提醒:「亞波羅算甚麼?保羅算甚麼?無非是執事,照主所賜給他們各人的,引導你們相信。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5-6)。聖靈是靈命成長的導師和力量,讓我們藉著祂而向山舉目,向高處行!


作者簡介:
彭順強於維真學院 (Regent College) 主修靈修神學,獲基督教研究碩士 (MCS) 及神學碩士 (MTh.)。出版 《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天道) 和《還我屬靈本色 禱告、讀經、敬拜》。現為神學博士候選人 (ThD),鑽研西方基督教靈修學與中國儒家成聖工夫的會通。現於中國宣道神學
院任教靈修神學。





[i] 主要的參考模式有三:()大德蘭《七寶樓臺》(台北:光啓,民國95)() Fowler, James. Stages of Faith: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the Quest for Meaning. (San Francisco: Harper & Row, 1981)() Guelich, Robert A, and Janet O. Hagberg. The Critical Journey: Stages in the Life of Faith. (Dallas: Word, 1989).
[ii] 欲更詳細了解這七個屬靈生命階段,請參閱筆者所著《勇闖七重山:屬靈生命階與信望愛》(香港:天道,2009)。有關《七寶樓臺》的內容,可參看筆者所著 <聖衣會/迦密修會>,《二千年靈修神學歷史》(香港:天道,2005),頁253-2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