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合適合時的操練:大德蘭眼中的天路歷程

艾施博Tom Ashbrook

翻譯:黎仲芬



我坐在猶他州墾斯維爾(Huntsville)的聖三一隱修院(Holy Trinity Abbey)內,望著對面峰頂積雪、嶙峋陡峭的群山,心裏想,像我這樣一個循規蹈距的新教徒,怎麼竟然會坐在一群天主教修士之間!一年前,我絕不會想到要去熙篤會的修道院,但如今,我捨不得離開。我曾自以為是個成熟的基督徒領袖,已經把生命的大部分答案分門別類,安置得妥妥當當,但如今我認識到,聖經中的神於我仍是個巨大的謎團,曾經是甚為滿足(只要凡事順利)的心靈行旅,如今變成了內心深處的渴想,總是不感滿意,坐立不安,惘然不知道神怎樣安排我的生命。

我慢慢開始覺察到,我活在神裏面的這一生應該很豐富,遠較現在所擁有的豐富得多。但那是甚麼呢?我很快就知道,這種飢渴,這種迷惘,並非我獨有。於是,我跟過去數十年來很多人一樣,開始探索古老的屬靈操練傳統,終於發現到一個美妙的真理,就是:若我們為神騰出空間,容讓祂向我們的生命說話,祂就會與我們會面,我們就會得到觸摸,蒙受福氣。我在聖三一隱修院學習到的獨處操練、靜默和默觀操練,為我鋪下了道路,可以繼續不斷找出神為我與祂的關係作好了甚麼準備。但為甚麼我要到現在才發現?難道我不是一直實踐這些操練的嗎?很快我就從聖女大德蘭(Teresa of Avila)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我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是,實踐屬靈操練必須是一套原則,或者一個程序,有因必定有果的單對單方程式:「如果我這樣做,神就會那樣做。我操練得越多,就會越聖潔,或越有效。」但真相是,令靈命成長產生變化的是聖靈,我們可以配合,但無法令變化出現。我們的靈命要有成長,很多時必須要從多條截然不同的途徑來操練靈性。雖然今日我們重新注重屬靈操練,不過我們不少人可能一直在不當的時間履行「正確的操練」。究竟怎樣分辨?

困難之處在於我們可能對信仰的旅程迷糊不清。除了基礎門徒訓練的基本操練之外,我們有很多人對靈命成長的路途根本就沒有真切的理解。自從我們把自己的生命交託給基督,就開始研習聖經,從聖經學習基本的真理,培養恆常祈禱的習慣,發掘自己的屬靈恩賜,加入小組,參與教會的某些活動,但之後呢?

這就是我坐在猶他州這個修道院時的狀況。日後我發現,我還有大量「之後呢」的問題跟著我,足以窮一生來找答案!幸好那些年間在那所修道院,有人介紹我認識聖女大德蘭的「七層樓房」,我才開始有點頭緒。「七層樓房」概括列出我們的屬靈旅程,雖然出乎意料地簡單,卻又深邃而淵博。自從我明白了屬靈旅程的這條途徑,又知道沿途我會身處何地,我開始明白為甚麼我如此渴慕獨居和靜默的操練,也明白為甚麼這些操練以往毫無成效,如今卻可以助我達成目標。


聖女大德蘭和靈命塑造的七層樓房


你可能會問:「究竟誰是聖女大德蘭?」我只在本文簡略介紹一下,你可以在她的文集的引言中找到她的詳盡生平。[1]德蘭於1515328日生於西班牙的阿維拉一個富裕的貴族家庭。她雖然患了慢性疾病,卻加入了以禱告生活為修道重點的迦密修會(Carmelite Order)。德蘭大約40歲時,因閱讀奧古斯丁的《懺悔錄》而經歷了「第二次重生」。她的信仰變得堅定,在基督裏與神的關係更深厚。

這份對基督新燃起的熱誠,令她開始對當時的教會和修院團體批評越來越多,感到他們屈從於世俗社會的習俗。於是到了1562年,她在阿維拉創立了聖約瑟女修道院(Convent of St. Joseph),忠實地執行簡樸、神貧和慈惠的準則,作為專心祈禱愛神的生活基礎。很快,類似的修院團體相繼成立。此外,德蘭又與十架的約翰合作,創立了給男修士的修院。她寫了多本作品,述說自己對靈命成長的領悟,其中一本與我們這個題目尤其有關,就是她在62歲那年所寫的《七寶樓臺》(直譯,原著:Interior Castle)。[2]

德蘭以擅長管理見稱,她奮鬥了多年,終於令「赤足」迦密修會脫離舊有的修會,也令西班牙重新燃起熾烈的宗教熱誠,令人驚嘆!她剛去世不久,這個運動即走出了西班牙,偏佈整個基督教世界,對當時的教會有極深遠的影響。德蘭於1622年列入聖品,是第一位女「教會聖師」(Doctor of the Church)。(譯註:後來教會又有一位獲列入聖品的德蘭,於是來自阿維拉的這位德蘭,獲尊稱為大德蘭。)

從她的生平可見,她並不是生活在象牙塔內的神秘主義者,不食人間煙火,與人世的艱苦隔絕。大德蘭可以算是她所屬教會文化中的「植堂者」、滿有恩賜的領袖和組織者、數以百計平凡人的屬靈導師。她所遭遇的問題,與我們今日在變動的文化中所遭遇到的大致相同,她的洞見來自她在痛苦掙扎中每日與神同行。也許我們不認為聖品封號或者聖師榮銜有甚麼了不起,但從這些封號榮銜可見,當時的教會確認了她的信心和屬靈洞見。自此之後,歷代的基督徒都不斷研究探索她的洞見。


《七寶樓臺》


某天,大德蘭的上級要她解釋人的靈命進程,並把這個進程寫下來。大德蘭為這個任務禱告時,領受了一幅圖畫,看見信徒的靈魂就如一個美麗的城堡,用一粒鑽石或者非常明淨的水晶造成,裏面的多個房間層層圍成同心圓,就像天堂裏有「許多住處」那樣。在晶瑩城堡的中央是「太陽」,照亮外面的一切。大德蘭把這個城堡想像為我們在基督裏的屬靈生命,成長之時逐漸靠近這個神聖太陽,變得更像祂的樣式,跟祂建立深厚緊密的關係,與祂聯手合作。

在城堡的第七圈,也就是城堡的中央,榮耀的王活在極大的榮美之中,照亮所有房間,為房間增添光彩,光芒直達外層。我們越向中央靠近,光芒越發熾烈。只是我們的旅程並非一條直線,而是像朝聖者那樣,這裏走走,那裏逛逛,瞧瞧這個地區,又看看那處地方,其間一直被神大愛的能力所吸引,向祂越走越近,與祂的關係越來越密切。

她所遭遇的問題,與我們今日在文化的變動所遭遇到的大致相同,她的洞見來自她在痛苦掙扎中每日與神同行。Teresa faced many of the same issues we face today in our changing culture, and her insights were born out of her daily walk with God in the context of pain and struggle.

雖然大德蘭沒有直接引用經文,但很明顯耶穌談到永恆的實在時那番鼓勵的說話,深深滲透了大德蘭的意象,啟發她明白神是如何在我們目前的靈命成長中動工:

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那裏,叫你們也在那裏。(約十四1-3

要了解大德蘭怎樣描述我們的屬靈旅程,必須要領會經文中那隱約卻重要的睿智。首先,屬靈旅程是因我們與神有內在的關係而開始的。三位一體的神居住在我們裏面,我們也是從「裏面」經驗到祂。大部分基督徒都確認神在我們裏面,但想起來、談起來時,祂似乎總是「在高天之上」或者「在外面某處」。我們會用「神顯現」等說法,彷彿祂不是常常臨在。我們的意思當然是說我們經驗到祂的同在,但所用的詞彙卻流露了我們的心態,總是向外尋找,從外面與神聯繫,建立關係。大德蘭說,我們不單可以從外間的環境經驗神,也可以、甚至主要是從內心體會神。這段經文的第二個重要真理是:耶穌來到我們面前,領我們前行,而並非由我們決定怎樣走自己的路。

屬靈旅程就像七進樓房,這個解說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架構,讓我們明白聖靈怎樣分幾個階段動工,我們也可以怎樣配合。大德蘭的模型簡單得令人詑異,可以用人生發展的兩大進程來比擬:長大成人,然後戀愛結婚;這兩個進程普遍見於人類每個文化。大德蘭是用這些樓房來描述我們的禱告生活,並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又描述我們在每層樓房裏身體上、情緒上和靈性上的轉變。

我們與三一神越發親密,燃起了愛火,由此引發了我們內心的渴望,並且得到改變的力量,恢復神在我們裏面的形象。大德蘭與她那個時代很多神秘主義者意見相同,認為靈命轉化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與神建立愛的關係。聖潔、服侍神和建立整全生命固然是靈命成長的重要成分,但大德蘭只視它們為副產品,當我們與神在愛裏的聯繫更深,這一切都會自然流露。

現在我們就來探視大德蘭的樓房,看看她怎樣形容靈命成長的每個階段。當你想像每層樓房時,試試回想你曾經探訪過、甚至居住過的那一進。要記著,你的旅程並非像聽上去那樣直線進行,我們會一路探索、進去看看、走回頭、又再進去看,跟著走得深入一點,與神更加親密。大德蘭沒有為這些樓房命名,不過,我覺得加上以下標題可能有助了解每一層樓房。


第一進樓房:得救卻仍專注世俗


在第一進樓房,我們聽見並回應神的大愛和在基督裏得到赦免的福音,成為了基督徒。我們從聖經和與基督徒建立的關係中,對神的國度有初步認識,開始明白甚麼叫做在世而不屬世。當然,我們的焦點主要都是求神幫助,去取得憑自己力量得不到的東西,並求神解救我們脫離一向令我們如此痛苦的沉溺傾向。雖然我們在第一層樓房漸漸成長,卻總分辨不出哪種是基督的真光,而魔鬼的瞞騙和自欺的能力仍然強大。不過,神仍然吸引我們走向祂,回應我們的求助禱告,令我們的信心增強。

屬靈旅程就像七層樓房,這個解說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架構,讓我們明白聖靈怎樣分幾個階段動工,我們也可以怎樣配合。[Teresa's] description of the Seven Mansions of spiritual growth provides a framework in which to understand various stages of the work of the Spirit and of our cooperation with him.

哥林多前書三章13節和雅各書四章14節的告誡,反映出我們走基督徒旅程時在第一層樓房遇到的難題。


第二層樓房:分裂的忠誠──神國和世俗之間的戰爭


到了第二層樓房,我們越發熱切渴望遵循神的方式過日子,但世界的拉力依然巨大,虛假的歡愉和看似會得到滿足的慾望仍在拉扯著我們。面對著自己夾雜不純的動機,我們不知該向哪方忠誠,內心的衝突越發嚴重。我們的靈性受到越來越頻密的襲擊,敵人反覆欺哄我們,告訴我們安全感、重大意義、快樂的來源是這個世界,不是神。

我們的掙扎引我們更投向禱告,在禱告中神用愛觸摸我們的心,領我們走進更深入的信靠關係。只是在第二層樓房總感覺不到靈命有成長。那些掙扎和衝突更像是「靈命後退」,遭遇到失敗之時,更往往教人氣餒。幸而神不屈不撓,依然忠實慈愛,呼喚我們走近祂。

我們在第二進層樓房遭遇到的難題,部分列舉在加拉太書五章1625節和以弗所書六章1018節。


第三層樓房:作門徒──生命有序


依大德蘭的意見,第三進層樓房所代表的,也許可用訓練有素的基督徒來形容。由第二層樓房到第三層樓房之間的進路,大德蘭只是大步掠過,因為她想離開初生信徒的基本培訓,集中探討靈命轉化的後幾層樓房。當我們抵達第三層樓房,我們已經培養出頗為均衡的「門徒」生命。用現代的術語來說,我們靈命成長的標誌,是恆常參加教會聚會和事奉、貫徹始終地禱告、同心協力過基督徒生活,並真誠地要討神的歡喜和把榮耀歸給神。

至於世界的誘惑,在第三層樓房仍然存在,而且更陰險的誘惑如驕傲、嫉妒、羨慕等等,對我們構成更大的威脅。神繼續在我們研經、敬拜、講道和困難的境遇中與我們相會,呼喚我們進深禱告。我們的禱告內容,仍然以求神恩待和感謝祂的福佑為主。我們可能已經克服了嚴重的罪行和沉溺,卻對隱藏在內心根深蒂固的罪和夾雜不純的動機,有更深層次的發現。我們在第三層樓房的生命集中於忠誠事主,而我們大多數人都會在這裏活上多年,以為是「定居」之所。


請細讀以弗所書四章13節和腓立比書二章1216節,那裏有第三層樓房的一些例子。


第四層樓房:被愛觸摸


在第四層樓房,神開始向我們顯示自己,祂的愛和同在深深的、厚厚的觸摸我們。我們獲賜恩典,開始在禱告和日常生活中,「看到」和「感受到」神。我們的注意力由恩賜轉移到那賜恩者上,期望與祂更親密,愛他人的期望也相應增加。據大德蘭看來,禱告的超自然體驗是從這裏開始的。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更清楚看到我們受的傷有多重,並開始體會到要自由地愛與被愛是何等困難。神在這第四層樓房開始為我們的禱告時間「訂下議程」,我們對於聆聽的渴望也增強了。

大德蘭把這個在禱告中新出現的回應態度稱為「注入式默觀」,因為那是神給予我們的。我們開始「嚐到耶穌的愛」,那種滋味是以往沒有的。在這第四層樓房的旅程上走,會出現一樣惱人的「病徵」,就是對那些要我們多做勤做的勸勉感到煩厭。敬拜歌曲、傾訴愛的聖詩打進我們的心,但對於更多的聖經知識、「實用」的講道或訓練班,我們可能會感到枯燥,無法滿足我們。第四層樓房不錯是段興奮的時期,但也只是預嚐日後的盛筵而已。

細讀腓立比書三章711節及約翰福音二十一章1517節,你會更深入領會第四層樓房的旅程。


第五層樓房:呼召合一


第五層樓房是個過渡期,我們作門徒的焦點更進一步從「做事」轉移至「為人」,從服侍轉移至愛。神召喚我們開始去體會耶穌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的大祭司禱告、那與神合而為一的呼召怎樣成就。

在禱告中聆聽已成了經常有的體驗,我們不時心存愛慕,深深地靜默,單單與神相聚。我們對神的飢渴更深更烈,我們的動機也經過煉淨。大德蘭認為,我們的「馬利亞」與「馬大」在這層樓房已學會同工,因為崇拜與工作已經交織在一起,達到平衡,兩者都可經驗神的愛,並在他人身上表達愛神的行動。

在第五層樓房,我們會漸漸醒察神的神聖和自己的罪性之差異,謙卑的心也漸漸增加。因為有了這個新的體會,我們常為乏力事奉、無法充分表達對神的愛而心感不滿足。雖然有時我們仍會為自己的成就及在前一層樓房的成長而沾沾自喜,但現在留意到的多是自己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我們這「蒙愛的人」深願以更純淨的心愛神,也更注意到自己滿身傷痕,渴望得到醫治,叫我們可以去愛,且更徹底的得到愛。

我們在第五層樓房的景況,跟第二層樓房相似,可能「感覺」不到成長。大德蘭認為大部分基督徒在某程度上踏進了第五層樓房,卻又退了出來,因為他們沒有受過指導,不知道與神同行的生命有時會有如此嚇人的一面。

羅馬書八章3839節和約翰福音十七章2026節,描述了第五層樓房的一些基本經驗。


第六進層樓房:屬靈婚約──單與神戀愛


第六層樓房的特徵是更深體驗神改變人心的大愛,並因此生出熱切的心,要在愛中事奉祂。我們這時與神的關係可用「愛得神魂顛倒」來形容,心情既狂喜也極痛。如今我們期望單單與神一起,時刻感受到祂在身旁,用毫不遲疑、完全順服的心事奉祂。禱告時刻成了熱切如火的體驗,感受到神強烈愛我們,我們也強烈愛神。在這最後兩層樓房中,我們也會經驗到十架的約翰所形容的「黑夜」,神似乎走開了或者隱匿了,怎也找不著。但即使是在黑夜之中,人在第六層樓房仍深深渴慕神,把一切無助我們更親近神的事物「算為有損」。

詩篇二十七篇46節和腓立比書三章1214節,描述了我們這個靈命成長階段的強烈狀態。


第七層樓房:奧秘轉化的聯合


到了第七層樓房,我們與神親密的程度,是我們這生中能經驗到的頂點。這層樓房的標誌是在思想、肉體和心靈上完全融進基督的生命裏。馬利亞與馬大至此合而為一,我們可以真心與使徒保羅同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加二20)。在這層樓房裏的生命大致平坦,沒有那麼顯著的高潮低潮,每一刻都是超然地活在當下,住在基督滿滿的愛中。這裏有人所能找到的完美,我們可以自由地活出真我。性格的優點與缺點全都是機會,讓我們體驗與基督聯合之後持續不停的生命改變。第七層樓房與前面六層樓房一樣,代表一個過程,而非終點,我們在此繼續前行,更親密地深入神的愛中,同時更把祂對這個世界的愛全面活出來。

細讀以弗所書三章1419節和加拉太書二章20節,同時參照剛才我們談到的第七層樓房,並我們與神同活的生命目標。[3]

我們固然需要在每個靈命成長的階段努力配合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但應採用哪一種屬靈操練,就得根據我們在過程中身處哪一位置而定。While we do need to be intentional at every phase of our spiritual growth to cooperate with God in his work in us, our use of spiritual disciplines will depend upon where we are in the process.


屬靈操練與大德蘭的樓房


以上是大德蘭在《七寶樓臺》描述的七層樓房,藉此表達她對靈命成長的精闢見解。我們簡單的探究過了,現在可以用新的角度來看屬靈操練,並探討如何在每個階段運用這些操練,令靈命漸趨圓熟。

且讓我先講一件事,說明屬靈操練可以怎樣變化使用。多年前,我與友人偉恩駕車去一個晚餐聚會。我所認識的偉恩是位很有經驗的基督徒領袖,曾經帶領不少人在基督裏得到新生命。途中偉恩對我說,他感到自己的靈命已經枯乾。他仍然相信基督是主是救主,但開始覺得讀經很乏味,祈禱時又像對著一堵磚牆說話。他哽咽著說:「我可以帶領人做主的門徒,但我自己似乎陷入泥濘。」

我沉默了一會兒,細思我兩人的過去,然後我問他:「那你近日用甚麼方法來面對?」

「我在背腓立比書。」

「哦?你對這卷書較陌生嗎?」

「正好相反。我一直覺得腓立比書對我意義深長,神以往常常藉這卷書清楚向我說話。我以為,只要我把它背熟,神會在我真正需要某個真理時,利用那些段落提醒我。」

「有效嗎?」

「沒有。」

「偉恩,你現在感到想做甚麼?」

沉默了良久之後,他說:「我得承認,很慚愧,我甚麼都不想做。」

「你是不想跟神再苦苦糾纏,還是不想再要神?」

「噢,我已經試過不要神,但知道行不通。我看我是不想跟神糾纏。」

「那你為甚麼不試試看?」

幾個月後,偉恩傳了一封電郵給我。「施博,我詫異得不得了!自從我放棄努力去改善與神的關係,我的枯竭感覺竟然漸漸減輕了。神用我完全想不到的方法向我顯現,我開始看到祂愛我極深!我現在應怎樣做?」

偉恩的問題並不是缺乏信心或者不愛神,他只是在靈程路上,信心漸漸成熟之際,對屬靈操練有不正確的理解,不知應用哪一種操練和怎樣運用。他誤把神在他心中的深沉工作(也許是在第五層或者第六層樓房內)當作「後退」,於是狠狠揍自己,卻又感到很委屈。現在,他只需要聆聽神,視神為神那樣愛祂,學習享受蒙愛兒子的自由,而不是死守著僕人的「職業道德」。

你看,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心靈變化進程,正處於大德蘭所描述的哪一個深度時,就意會到蒙神所愛及以愛回應祂,並非單單實踐某些操練或者履行某些任務便可。我們固然需要在每個靈命成長的階段努力配合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但應採用哪一種屬靈操練,就得根據我們在過程中身處哪一位置而定。

就以讀經和祈禱這兩個操練為例,在最初的一兩層樓房,我們必須研讀聖經,以便認識神,知道如何活在祂的國度中。到較深入的樓房,神與我們同行,親密地在旁帶領,我們就要默想聖經,留心聆聽神安靜的微聲。我們的禱告生活有適當的改變,從把自己的需要告訴神,變得更多的聆聽。不過,若我們還沒有準備好就一下子躍進默想和默觀,很可能不會得到任何成果,而且會很洩氣。在靈命的早期,順服是很重要的操練;到了較後期,愛與信靠就成了活在三一神的生命中最主要的操練。

大德蘭為我們製訂了一幅分類藍圖,同時她也是第一個提醒我們千萬不要自行摸索前路的人。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十四章說過,祂會回到我們這裏來,帶我們到祂那裏。成長是聆聽與回應、順從與跟從、愛與被愛,但卻須按我們的特性、我們身處的階段而有所不同。無論我們身處何方、走了多遠的旅程,與神同行的生命最興奮的部分還未來到。說不定,世上仍然有一些屬靈操練是我們至今仍未發現的呢!


作者簡介:
艾斯博(Tom Ashbrook)現為Church Resources Ministries轄下一項靈命塑造事工Imago Christi的組長,同時為科羅拉多州丹佛巿Downing House的靈命塑造事工的統籌。他擔任信義會牧師26年後,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Portland)喬治福斯神學院(George Fox Seminary)取得博士學位,研究的範疇是靈命塑造。 




[1] Kieran Kavanaugh and Otilio Rodriguez, trans., The Collected Works of St. Teresa of Avila. Washington, D.C.: ICS Publications, 1987.
[2] 同上,第二冊。
[3] 艾施博所撰寫的Mansions of the Heart對大德蘭的幾層房子有更詳盡、系統的描述,並附有「路標指南」,供讀者明瞭自己正處身於哪所房子內。讀者可透過tom.ashbrook@crmleaders.org,向艾斯博索取該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